文/林一平
計算機科學的數位邏輯是「二值邏輯」,代表「真」及「假」。而由二進入到三,產生了「三值邏輯」,除了真、假外,還有某個第三值,可以用來代表未知。數據庫查詢語言SQL實現三值邏輯,使用第三值NULL 來表示在數據庫中缺失的數據。
就電信產業而言,「三」也是神奇的數字。最早的電話服務是點對點的專線,只能服務兩個用戶。當第三個用戶加入時,「專線」的方式就行不通了,必須引進「電話網路」的概念。因此「三」是讓電話服務進行結構性變化的神奇數字。
數字「三」的影響力不只發生在電話和電子產業的發展,對人文領域也有神奇效應。
文學中,如果將欲表達的想法形成三個群組,往往可以增進其朗讀的韻律及感性啟發。例如富蘭克林曾寫出的名句:「告訴我,我會忘了;教我,我會記得。讓我參與,我就學會了。」上述寫法展示了強有力的修辭技巧,也增加了感性。這種在句中放置三個平行子句或片語的方式稱為三分法(Tricolon),讓文句容易讀也容易記。中國古稱堯曰「宥之三」,皋陶曰「赦之三」,兩人也都使用了三分法的技巧。
老子《道德經》寫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頗令人費解。《易經‧繫辭》認為「一」是指太極(混沌始能見到端倪之物),「二」是指陰氣與陽氣,「三」是指陰陽沖和(調和)之氣。依我淺見,此句最難理解之處是「道」如何生「一」,由無到有,屬於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應由霍金(Hawking)來解說,而「三生萬物」則很明白指出,「三」這個數字是擴大至萬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