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常春藤高中「微調」學生成績引發繁星計畫的爭議,矚目的焦點似乎在於常春藤高中不該以此方式讓學生「摘星」,排擠其他學生進入大學的機會,損害其他學生的權利;而常春藤高中則不認錯,強調其他學校也有類似情形,並非只有該校有調整學生成績的作法。
我們無意評論這些學校的作法是否不當?教育部該如何善後?我們關心的是,教育部的繁星計畫是否能夠真正達到照顧弱勢學生、平衡區域發展的教育目的。
教育部在此事件發生後表示,繁星計畫實施二年來,已經成功讓二千一百三十三名高中生,不用經過學測或指定考試就進入大學就讀。但這二千多位高中生是否真的是當初要照顧的弱勢族群學生,值得質疑。
教育部所訂定的繁星計畫錄取標準,設有三道基本錄取門檻:先由各校系組訂出學測各科級分或總級分標準,再依學生高一、高二各學期學業成績總平均全校排名百分比序篩選;若比序相同,再由各系組自訂學科成績比序,擇優錄取。
此次出問題的常春藤高中,便是為了使學生成績符合全校排序前百分之一,竄改學生成績,讓原本只有三人可以參加推甄的人數,一下子爆增到三十一人。所以基本上,繁星計畫只是讓每所高中最優秀學生有優先就讀優質大學的機會,並非真正照顧弱勢族群的學生,頂多可以說是達到部分區域平衡。
從今年公布的繁星計畫榜單中,依舊可以看到仍以明星學校為主的明星學生進入繁星之中,建中、北一女等校還是這些科系的最愛,即使非明星學校的學生得以進入繁星中,充其量只是少數微弱之星,點綴在眾多耀眼的繁星之中。
從這些榜單中根本看不出有那些弱勢族群的學生得以進入繁星之列,甚至在這二千多名學生中,屬於中低收入戶、外藉配偶及原住民的子女,少之又少,因為在錄取門檻中,根本就沒有弱勢族群的門檻設置。這樣的繁星還是以學業成績取向,只是變相為成績優異的學生增開一個進入大學的後門而已。
今年雖有二十五校參加,卻有二百八十四個缺額,主要是門檻過高,學生無法符合標準。可以說,參加繁星計畫的科系是以選擇成績優秀的學生為主要考量,根本不是要照顧弱勢族群的學生。
台灣教育環境的M型化趨勢,讓弱勢族群在經濟弱勢下,無法透過教育制度有出頭天。教育部提出繁星計畫讓國立大學開放名額給弱勢族群學生就讀,希望他們藉此有翻身機會。
然而,細看繁星計畫的錄取標準和參加學校的高門檻,我們只能看到這些繁星只是明星學生。如今爆發高中為讓更多學生進入繁星的錯誤做法,我們希望教育部重新檢討繁星計畫的錄取標準與門檻,以照顧弱勢學生族群為主,對弱勢族群學生給予適當的配額,而非單以成績為選擇的依據。
盼今後有更多公立大學參加繁星計畫,並設定較低的門檻、開放更多的名額,讓弱勢族群的學生得以在非高成績的唯一標準下,成為台灣天空耀眼的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