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機場協會公布去年全球機場貨運量排名,美國孟菲斯機場連續十六年冠軍,香港維持第二,預料幾年內將超越孟菲斯;中國大陸上海浦東機場上升至第五,北京首都機場排名第二十。
台灣桃園機場則由第十三跌至第十五,連續兩年貨運量減少;且據統計,去年全球貨運量平均成長百分之二點五,桃園機場則負成長百分之零點四。因為不少航空公司跳過台灣直飛大陸,而包括FedEx、優比速等國際快遞業者,也已出走台灣。
至於航空客運,成長最快的國家依序是印度、中國、阿聯、越南、埃及、西班牙、波蘭、俄羅斯,台灣沒有進入排名,很多經常進出桃園機場的商務人士坦承,機場近年來愈來愈冷清,尤其很少看到外國人。
亞洲隨著中國崛起,大陸天津、日本關西、南韓仁川,逐漸形成東北亞一小時航圈;仁川機場因地理優勢和定位,拿下世界最佳機場,打通歐美兩大洲,成為樞紐,北京首都機場,也躋身東北亞最大機場。泰國曼谷蘇汪納蓬機場,比桃園機場大兩倍半,矢志要當東南亞運輸中心。
就算撇開這些國家、城市不談,亞洲四小龍的南韓首爾、香港、新加坡,滿街是旅遊、經商的外國人,台灣呢?貨運、客運俱減,台灣的競爭力在哪?
「全球競爭,決戰機場」已非新鮮口號,媒體報導全球有五百多座正在興建,三成機場在擴建,七成規畫擴建。機場將成為下一波競爭重心,不再只是轉運點,而是多元功能的「複合機場都市」,內部包括賣場、商辦大樓,帶動全球產業分工與物流業發達,甚至跨國企業總部就設在機場,免出關、轉機。
而且據估計,未來的航空總值將占全球GDP的百分之八,帶來人潮及龐大物流、消費需求,可創造兩萬九千個工作機會,成為國家競爭力的具體表徵。
桃園機場原有地理位置優勢,但近年硬體漏水,導航設備也沒更新,加上不拚企業化,卻拚正名,及航空法規跟不上時代,更使國際航空公司不願飛進,台灣要開放兩岸三通,桃園機場端得上台面嗎?
何況,除了三通,台灣更應放眼全球,不但要做為跨國公司的兩岸轉運站,更應重拾以往擘畫的「亞太營運中心」。要做到這些,桃園或高雄小港機場都應朝「複合機場都市」邁進,即將上任的馬英九政府「準備好了嗎」?
劉景輝(台北市/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