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治療蜂窩性組織炎、梅毒等感染,抗生素盤尼西林是首選。醫界指出,現有盤尼西林對過敏皮膚測試準確度不高,有盤尼西林過敏史患者,除須作皮膚測試外,應詳記並隨身攜帶正確藥名,以利醫師使用替代藥物。
一名五十多歲男子,因肺炎急診,經盤尼西林皮膚測試顯示陰性,但用藥五分鐘後,突然呼吸停止、全身發黑,所幸急救後順利救回。
台北三總感染科主任張峰義表示,類似上述盤尼西林過敏案例在,國內看似時有所聞,但據文獻記載,每一千人接受盤尼西林治療,雖有七至四十人會過敏,惟發生嚴重過敏性休克的比例,僅約百分之零點零四至零點零一五,致死率則更低。
儘管現有盤尼西林皮膚測試「偽陰性」比例過高,但目前國內仍普遍使用。不過,台灣醫學會、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開會通過,醫師臨床使用盤尼西林的最新指引。
主要內容包括:醫師在開給盤尼西林前,應仔細詢問患者藥物過敏史,若從無盤尼西林過敏病史者,不需做皮膚試驗;惟給藥中、給藥後應充分觀察病人有無過敏反應,並主動告知家屬使用的必要性與可能風險。
至於曾經因為盤尼西林或使用任何藥物,而發生過敏、紅疹、喘不過氣等反應的民眾,務必詳記正確藥名,寫成紙條隨身攜帶,以提醒醫護人員急救時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