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一名六十歲退役軍官,二十年來飽受半夜頭痛、失眠之苦,就醫診斷為「睡眠呼吸中止」,腦部短暫缺氧引發疼痛,會同牙科做了止鼾牙套戴著睡眠後,頭痛問題不藥而癒。
病患向醫師表示,他九點多睡覺,十二點左右就會痛醒;接著再睡,半夜二、三點又痛,一夜下來反覆三、四回,迫使他只好坐著假寐,撐到天亮。先後看過家醫、疼痛、神經等科,直到轉介義大醫院,才恢復一覺到天亮。
睡眠中心主任許世斌與醫師鄒孟真說,正常人睡覺時血壓會下降,呼吸、心跳變慢,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因腦部缺氧,交感神經呈反作用,血壓、心跳、呼吸都會變快。
許世斌指出,人的睡眠分「非快速動眼期」與「快速動眼期」。在「非快速動眼期」會根據腦波變化速度,由清醒進入淺睡或深睡狀態,身體因呈現放鬆狀態,新陳代謝等作用會慢慢降低。
睡覺約一、二小時後,即會進入「快速動眼期」,此時兩眼眼珠會左右轉動,有時四肢也會不自主抽動。此期新陳代謝雖旺,外觀卻呈肌肉麻痺,因此呼吸易被塞住,甚至缺氧。打鼾或呼吸中止症狀在此期會較惡化,夜間偏頭痛研判也在此時發生。
病患頭痛時間,剛好都發生在「快速動眼期」,每隔兩、三小時一個睡眠周期就一次。鄒孟真強調,肥胖、脖子粗、下巴後縮者,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檢查最好的方法,即由家人了解患者睡眠時,其呼吸或中止情形,告知醫護人員,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