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胃食道逆流患者,在台灣約有百分之六點六,會有胸口灼熱、嘔酸水等症狀,但有些人則出現胸痛、慢性咳嗽、聲音嘶啞、氣喘等非典型症狀,常被忽略而延誤治療。
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一般內科袁正年指出,有些人胸口灼熱疼痛,認為是心臟病而求助於心臟科醫師,或是慢性咳嗽,認為是肺部問題而求助於胸腔科醫師,其實這些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疾病。
醫師說,胃液含強酸,正常情形下胃液會往下流到小腸,若往上流到食道而產生症狀,即稱為「胃食道逆流」。歐美約有一到二成的人,一周至少發生一次胸口灼熱症狀,台灣則約有百分之六點六。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灼熱、酸水倒流等,但有些病患為非典型症狀,如胸痛、慢性咳嗽、聲音嘶啞、氣喘等。
造成胃食道逆流疾原因很多,如抗逆流屏障的減少、食道清除能力的不足,或是食道組織對外界傷害的抵抗力不足等。暫時性下食道括約肌放鬆功能異常,被認為是主因。
其危險因子有菸、酒、某些食物、藥物及肥胖等。此外像乾眼症、硬皮症,以及懷孕婦女也易發生此病。乾眼症、硬皮症患者容易罹患此病係因唾液分泌不足。
醫師表示,治療方法首重生活型態的調整,包括避免睡前進食、飯後二到三小時避免平躺、少穿過緊衣物、減肥、戒菸、避免油膩食物等。藥物方面以制酸劑為主。此外另有外科抗逆流手術,但較適用於年輕患者、不堪長期內科治療負荷者,或藥物耐受性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