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眉豆煉製當團參

文/朱振藩 |2022.06.06
737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林洪《山家清供》載一則「當團參」,挺有意思。文曰:「白扁豆,北人名鵲豆。溫,無毒,和中下氣。爛炊,其味甘。今取葛天民詩云:『爛炊白扁豆,便當紫團參。』之句,因以名之。」

所謂「鵲豆」、白扁豆,據《本草綱目》卷二十四引《蘇頌》曰:「蔓延而上,大葉細花。花有紅、白二色,英在花下,其實有黑、白二種,白者溫而黑者小冷。入藥用白者,黑者名鵲豆,蓋以其黑間有白道,如鵲羽也。」

基本上,扁豆以其莢形扁而稱也,一名蛾眉豆,亦曰眉豆,其豆脊有白痕一道如眉。以往很多家庭,會在房前屋後或籬笆、院牆邊栽種。明代王穉登的〈種豆〉詩寫道:「庭下秋風草欲平,年饑種豆綠蔭成。白花青蔓高於屋,夜夜寒蟲金石聲。」它因而被稱為「沿籬豆」。另,依其形狀,尚有「羊眼豆」、「架豆」、「棍兒扁豆」、「貓(一作豬)耳朵扁豆」等稱呼。

扁豆的嫩莢可作蔬食,北方人食此,無非是焯食涼拌,炒或燜。已故散文大家汪曾祺喜食「燜扁豆麵」,其法為:將「扁豆燜熟,加水,麵條下在上面,麵熟,將扁豆翻到上面來,再稍燜,即得。」他還有個體驗,「在泰山頂上一個招待所裡,吃過一盤『炒棍兒扁豆』,非常嫩。平生所食扁豆,此為第一。能在泰山頂上吃到,尤為難得。」生花妙筆,著實令人嚮往之至。

又,扁豆花豔麗可愛,花形如蝶,亦為醫方所需。南宋詩人楊萬里有「白白紅紅扁豆花」之句;清鄭板橋作對聯云:「一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扁豆花。」其花、莖均可入藥。而種子有黑、白、赤、紅四種顏色,它的皮殼有止瀉作用,豆子本身則有豆腥異香,能使衰弱的腸胃神經恢復疲勞。是以古代常在健脾強胃的「補中方」內,加入扁豆一味,以其兼有振奮腸胃神經與收歛腸膜之功效,且具「和中下氣」之妙。

以扁豆入饌,多見於家常菜,其嫩莢切段後,除單燒外,若製成素饌,可搭配芋艿、土豆(馬鈴薯或花生)。江、浙一帶民間,喜以醬燒製作,特別下飯。將豆莢風乾後,紅燒豆乾時,有獨特香氣,十分討喜。

食用扁豆種子,福建一帶人士,每用之製羹,芳糯可口,常食補身。此外,成熟之扁豆粒,亦可經蒸、煮而製成豆泥、豆沙食用,別具風味。

「當團參」這一味,用成熟扁豆粒,以煮、蒸至爛透,其味十分甘美,林洪食之而喜,引葛天民詩句「爛炊白扁豆,便當紫團參」,取之以為菜名,詩情畫意十足,堪與范湖居士的畫作〈歸田滋味長〉(畫面為三只胡蘿蔔、兩個茄子及兩只扁豆)媲美,並為瑜亮之作。

紫團參乃黨參的上品,因出產於壺關縣東南部和陵川縣交界處的紫團山而得名。它利在調和脾胃,為一強健胃藥,能輔助腸胃之消化,促進乳糜之吸收,臨床用於一切衰弱之症,且其「功用可代人參」,又能大補元氣,補氣血,養筋脈。

葛天民的詩中,將白扁豆和紫團參相提並論,蓋因二者皆有「和中」之功效,而「腸胃為後天之本」,故他的這種比擬,稱得上是神來之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