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管理】 非佛不作,慈悲智慧

慧裴法師 |2022.06.05
3166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出產「歡喜」,佛光山的管理是要大家歡喜快樂。圖/Pexels
2012年起,佛光山舉行「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廣邀當地果農前來推廣水果。圖/佛光山提供
【大師管理】 非佛不作,慈悲智慧
2014年,「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開幕,設攤的農民相當歡喜,以水果供養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右)。圖/人間社記者陳昱臻

文/慧裴法師

大師弘法的內容不會忽視人間生活,並把佛法落實於生活中。大師強調的「人間佛教」是現實重於玄談,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喜悅重於苦惱,當下重於往昔,普濟重於獨修。

大師弘揚的「人間佛教」,就是實際為大眾服務的佛教,並讓人的生命價值有所受益,是對人有用的佛教。人間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特別注重現生的幸福安樂。因此佛光山一向本著「非佛不作」的原則,透過發展文化、教育、慈善等佛教事業,來宣揚、推廣佛教。

堅守人間佛教的理念,但是不離佛法真義,星雲大師有他獨特的方式,大師在《人間佛教的發展.我推動人間佛教》說:「人間佛教透過舉辦各種活動,作為一種接引的方便,同時也是在實踐佛法。例如,佛光山連續多年舉辦的國際水果節,表面上看起來只是在幫農民賣水果,但實際上這是佛教慈悲、智慧、利他、服務的精神體現,是佛教全然無我、無所求的奉獻,也是佛光山『非佛不作,唯法所依,集體創作,制度領導』的宗門思想之實踐,透過這個活動,讓農民乃至社會大眾深受感動,繼而對佛教生起信仰,這就是佛法。」

慈悲的大師看到農民們辛苦了一整年,仍然難以維持生計,本著幫助農民的單純想法,並希望農民發財、不要過困苦的生活,因此就辦了「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來幫農民找銷售荔枝的管道。大師為大樹居民服務,以佛法引導,並提升農民的心靈境界,對社會起了良性的能量,這不但解決了大家的困難,更是真正實踐了「人間佛教」的理念。

大師也提到二○○二年回答高希均教授「什麼是人間佛教」時說:「所謂『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之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所以,佛教本來就是人間佛教,佛教本來就沒有離開人。從非佛不作的佛法實踐,到給人方便及因應當代社會人心的需求而調整弘法方式,除了是佛教的慈悲智慧,更是讓人間佛教的步伐走在時代的前端。

唯法所依,以人為本

大師帶領佛光山,強調的是制度領導、唯法所依,大家有共識,共同認可,遵守制度。大師在〈一九七三年新春告白〉如此表明:「我希望把道場獻給十方,為四眾所有,讓兩序大眾都能受到制度保障,依法而行,唯法所依。期使佛光山成為有制度、有組織的現代教團,讓僧團代代相續,正法永住。」

因此,除了硬體的建設,大師當年更著重於擬定佛光山宗委會的組織章程,以恪遵佛制為精神內涵,並根據六和敬、戒律、叢林清規訂定各項辦法。大師的弘法一向著重於要能把佛陀化世的精神與特質發揮,即於《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總說》說的「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時代性」,讓人實質感受到人間佛教的精神特質,進而提升生命的品質、散發真善美的光明,創造人間淨土。

依法而行、唯法所依,如此才能使教團淵遠流長,永續經營。所謂「依法」的「法」,並不是用來束縛自己,而是用來規範自己、尊重別人,使自己有所進步、學習的方向明確,這種「唯法所依」其實就是實踐佛教「依法不依人」的精神。

大師多次說過,佛光山出產「歡喜」,佛光山的管理是要大家歡喜快樂,這是跟一般企業團體的目標不一樣。以「歡喜心」來服務大眾,並不是要人家替佛光山建多少廟、賺多少錢,而是要規矩、要道德,要大家歡喜。

人間佛教是以人為本,不假神權,真正的佛法是創造人生究竟的幸福,故大師希望大家講道德、守信用、明因果、持五戒;唯有發揚人間的美德,散發人性的光輝,才能共創人間淨土。

大師把信仰佛教,實際轉化成跟大家生活上有關的內容。人間佛教不是只在寺院裡面誦經,人間佛教是走入社會、服務大眾,才不會跟社會脫節。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於二○一六年一月九日在「佛光緣美術館義工研習」授課時勉勵義工:「小合作要放下自我,彼此合作;大合作要放下利益,彼此平衡。」佛光山的每項成就都是集體創作而來,從互補中集體創作,從尊重包容、互助合作來團結大眾。

大師對於佛光教團組織系統的展望,強調的是「老二哲學」的理念,就是將常住、大眾、信徒、佛教置於第一序位,而自己則是永遠的第二位,人人沒有私心,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為行事管理規範,才有今日佛光山遍布全球五大洲的佛化事業。

(摘自《人間佛教的實踐:使者的紀錄》,佛光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慧裴法師

馬來西亞檳城出生,祖籍廣東普寧,自幼於新加坡求學,後於澳洲南昆士蘭大學取得資訊與科技學士學位。2006年禮星雲大師披剃出家,2008年畢業於佛光山叢林學院,同年12月於美國佛光山西來寺受具足戒。

就讀佛學院即勤於筆耕,撰寫《八大人覺經》及「中觀思想」相關論作,並積極參與徒眾論文發表會,投稿多篇論文。2014年代表佛光山出席中國寧波「第三屆彌勒文化與太虛大師思想學術研討會」,同年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開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讓專家學者們更了解佛光山在理論與實踐的落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