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是一個高壓力的工作,一旦站上舞台,一切只能靠自己。觀眾看到的,都是美麗,都是繁華,卻不知道演員肩上扛著的重量。
繼文建會出版一系列包括李曼瑰、姚一葦、馬森、王生善、貢敏、姜龍昭等台灣資深戲劇家的叢書後,坊間出版社延續這股風潮,繼續出版與戲劇有關的書種,這次重點放在戲曲名伶的傳記上,有:《奇緣此生顧正秋》、《女伶一魏海敏的影像自述》、《絕境萌芽一吳興國的當代傳奇》、《王海玲一梆子姑娘》、李志希、李志奇兄弟的《我的神仙老爸一李環春》等,雅音小集也找來戲劇學者王安祈,記錄郭小莊在戲曲如何引領藝文風潮。預料這股出版風潮將會繼續推展到包括歌仔戲、舞台劇演員上。
民國八十六年,時報文化發行《休戀逝水一顧正秋回憶錄》,引起廣大劇迷的注意,書中說到顧正秋的先生任顯群於1975年安葬於金山農場後結束,那是顧正秋一生最動人的故事。《休戀逝水》出版後,許多讀者紛紛提出這樣的疑問:「以後呢?難道那以後都沒有值得寫的事嗎?」其實顧正秋生命裡還有許多曲折動人的故事,但是她認為不值得寫。由於讀者的反映太熱烈,顧正秋考慮後,決定把前書未透露的感人故事,寫了另一本書,遂有了《奇緣此生顧正秋》。
兩本書都是由作家季季撰寫。季季在進行訪問時,顧正秋曾對季季說:「可惜啊!妳不懂京劇!」為了記錄顧正秋精彩的一生,季季花了很多時間去查證唱詞唱腔、流派及唱詞,而且經常看戲,寫完後她對京劇藝術也由陌生變成熟稔。
顧正秋戲劇生涯雖然光彩但真實人生卻遭受波折。她的人生,其實一個「戲」字就足以涵蓋。她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都從「戲」裡汲取;她的友情、愛情、婚姻,也都因戲而結緣。「戲」影響了她的一生,而她的一生,情緣戲緣交織,也是一齣繁複多姿的戲。
《女伶一魏海敏的影像自述》堪稱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書,記錄了魏海敏三十年的演藝生涯。長期演出的經驗及不斷嘗試突破下,魏海敏成功的將傳統京劇程式化的表演,融入現代劇場。二十年前「當代傳奇劇場」的「慾望城國」起,到去年上演改編自張愛玲原著小說的「金鎖記」,將人物性格藉由唱詞唱腔和作表身段,詮釋得淋漓盡致,成功拓展了新一輩欣賞京劇的人口。
魏海敏表示,「我在現代與傳統、寫實與寫意、心理描寫與程式表演的兩股洪流間拉扯,幾乎不能自拔……」她並坦承,「有段時期,我常做這樣的夢,一個人站在台上,不確定下一步該往哪裡走,然後一個不小心踏空了,從高空中墜落……」
演員其實是一個高壓力的工作,一旦站上了台,一切只能靠自己。觀眾看到的,都是美麗,都是繁華,卻不知道演員肩上扛著的重量。這樣的壓力,曾經讓年輕時候魏海敏備感艱辛。有好長一段時間,每到演出前,她都做著同樣一個夢:「我正在後台上妝,依稀還能聽見前台文武場準備的聲響。先在自己熟悉的臉上拍了油白、油紅,描眼眉、畫口紅、戴頭套;然後,我拿起一個個晶亮髮飾,細細戴上。就在我穿上戲服、準備上台的那一刻,忽然一個念頭從腦中閃過:一會兒要唱的戲,我還不會啊!那一瞬間,我嚇出一身冷汗,焦慮與壓力鋪天捲地而來,讓我完全站不住腳。腿一軟、腳一彎,我才從床上驚醒過來。」
一直到她漸漸領會舞台上心無旁騖的專注力,才開始享受當一個演員的快樂──重現一個角色,讓她在我身上駐足停留、創造經典,那種自我完成的成就感,是什麼都無法比擬的。
王安祈表示,由於讀者看書的角度不同,京劇表演藝術家想提供給讀者的用意也因人而異,像《絕境萌芽一吳興國的當代傳奇》記錄吳興國對台灣戲曲界的貢獻,內容強調,「新表演型態的開發」以及「為古典戲曲注入現代氣質」,他不只是「演員」,而是主動的「觀念提出者」。
王安祈說,今天看到有這樣一本專書,詳細紀錄吳興國台前幕後的藝術歷程,內心的感動不下於二十年前「慾望城國」首演那一夜。
《我的神仙老爸》是李志希、李志奇兩兄弟在父親一代武生李環春過世後,一路走來的心情寫照。李環春是河北省雄縣人,專攻武生。其父李永利為大陸名淨,李萬春為其大哥,李桐春為其二哥,當年隨二哥來台。長靠短打戲都擅長,「挑滑車」、「三岔口」、「翠屏山」,尤其像高難度的「伐子都」等戲,由他演來更有看頭,「猴戲」也是他的專長之一,號稱「李門本派」的猴戲,無論在技巧上或詮釋上都獨樹一格。民國三十八年,隨王振祖所率領的中國國劇團與李薔華、言少朋等光等劇團同到台灣,後來轉入顧正秋劇團,又分別加盟大宛、陸光、海光劇團,並任教於海光、國光等劇校,一生為京劇奉獻,前年過世。
李志希表示,父親的過世,在他們人生中不只是一個驚歎號!還是一個重點的轉捩點,那段神妙的歷程多麼令人感念又溫暖,志奇並從商人身分轉入創作,努力記錄父親獻身京劇的一生,「我們們用藝術感念他們的父親,用『創意』」承繼父親的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