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片】 一場自我對話的旅程《一家之主》

文/林昱翎  |2022.05.21
2419觀看次
字級
圖/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圖/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圖/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圖/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圖/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圖/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文/林昱翎

導演王希捷首部劇情長片《一家之主》,邀請到鮑起靜、寇世勳、于家安與柯佳嬿共同演出,透過「女兒」、「母親」、「妻子」多重角色穿梭於虛實交錯的劇情裡,在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後找尋自我的所在。資深演員們清淡又細膩的演技引出《一家之主》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韻味,如實呈現許多中產階級的家庭樣貌。其中鮑起靜飾演的葉蘭心深深觸動了觀者的心,一人兼顧原生家庭與結婚家庭,其忙進忙出的身影,無怨無悔的付出,成了家人心中最柔軟的依賴。

傳統社會父母角色

如果要說這是一部獻給母親的電影,由于家安、鮑起靜、柯佳嬿飾演三代的女性面貌令這部電影有著更為寬廣的面貌。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女性套入了職稱、母親、妻子、女兒等多重角色,深深豐富了女性蘊含的能量。

鮑起靜飾演一名在外是教學的葉老師,在內則是撐起一家所需的妻子、母親,同時也是照顧失智母親的女兒,還要應付時不時出現,一出現準沒好事的小姑。在多重角色的擠壓下,所有人都向她索討需求,而她的需求與喜好又在哪裡?電影裡藏了許多線索呈現了她的內在世界,像是繪畫,書櫃上隱約可見的張愛玲著作,冰箱上朋友寄來的各國明信片、床頭上懸掛的畫作,無一不顯現她的性格與喜好。

只是一旦進入了母親或妻子的角色,自我的需求與喜好便被剝奪。例如丈夫在未過問之下,以整理空間為由,逕自下架她整排的書籍,卻留著自己滿櫃的古董茶壺,又或者是毫無預警的清空她陽台上的盆栽,只為了養朋友贈送的鴿子。寇世勳將退休在家的丈夫詮釋得絲絲入扣,人往客廳沙發一坐、腿一伸,只出一張嘴發號施令的樣貌令多少人想起記憶中的父親。那位對兒女寄予厚望但無法產生心靈交集,家庭瑣事總靠妻子完成,卻對妻子的需求絲毫不問的父親,寇世勳精準掌握了華人傳統男性的精髓,而這類型的父親是一座支架,撐起了家的樣貌,但實際填補家的內在,使之運轉的是身兼多職的母親。

縫隙中的自我空間

由柯佳嬿飾演的女兒,因失業加上感情的受挫而回到家中居住,順理成章住進了恰好被整理出來的房間,觀影至此不禁自省,我們總將母親的犧牲視為理所當然,有多少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是建立在母親無聲的退讓之上。鮑起靜對女兒說:「只要把自己忘記了,所有的潛能都被逼出來了。」令年輕女性也不禁警惕,自問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自動習得了犧牲的能力,當情感與事業無法切割,事業上的決定權與話語權被男友掌控,此時的女兒似乎也即將走上母親的舊路。

大量瑣事不斷席捲而來,明亮場景不再,窒息的灰暗取代而之,讓人感受到從早忙到晚卻無處安放身心的緊繃感。只能在縫隙中成立的自我空間,成立後又拱手讓給他人,如自處的房間、掛在牆上的畫,鮑起靜在風雨欲來的街道失序奔走,誰能為她指引方向?在導演王希捷的安排下,電影分成了兩個階段,一是家庭生活的日常寫實,二是夢中抽象的情景。觀者在不自知的情況下走入導演安排的夢境,深入體會各個角色的心理狀態。

從鋪陳現實狀態、敘述劇中女性的失衡情形,最終劇情來到了自我尋找與自我控制。鮑起靜與于家安的出行,是一場自我對話的旅程。兩母女搭上長長的列車走向記憶的家,回歸女兒身分的鮑起靜隨著母親于家安的腳步,有時故意走向與母親不同的道路,卻又在同一個路口相遇同行,而她眼中的母親始終柔和堅決地走著步伐,對女兒的抉擇從不干預,她的身影成為女兒回歸自我道路的指引。

鮑起靜在劇中穿梭於母親、妻子、老師不同的角色中,從頭至尾觀者只知她的姓氏,不知其名,直到她回歸女兒的身分,不斷地追尋母親的身影,夢中聽見母親的呼喚,而那一聲呼喚,她體內不斷遺忘的自我才甦醒,記起她有姓亦有名——葉蘭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