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話】 南都之夜的流變

文/鍾邦友 |2022.05.12
2782觀看次
字級

文/鍾邦友

〈南都之夜〉被稱為「台灣光復以後第一首最流行的歌曲」,音樂家許石作曲、鄭志峰作詞,2008年榮獲6項金馬獎的電影《海角七號》裡,參加樂團演出的靈魂人物茂伯(林宗仁)曾彈著月琴娓娓清唱,隨著電影的高票房而重新廣為人知。

這首歌有時又被冠上〈台灣小調〉之名,乃因1959年,紅星葛蘭在香港電影《空中小姐》中演唱的插曲,由易文填上國語版的新詞,內容介紹台灣的建設與自然景觀,頗有替政府官宣的意味。然而鮮少有人知曉,這首歌最早叫〈新台灣建設歌〉,內容恰恰相反,是感嘆當時台灣狀況不佳,且含蓄向當局表達不滿的期許。

2015年許石長子許朝欽出版《五線譜上的許石》,細數其父親的音樂成就,並將父親的手稿、遺物贈予台南市政府,其中便有〈新台灣建設歌〉的手稿,其主要內容是:「我愛我的美麗島,耕作本無憂,憶當時茶糖鹽米,生產足需求,請農工依然奮勇,建設真自由。我愛我的常夏島,衣食本無憂,見如今米珠薪桂,生活竟難求,願官民同心協力,建設真自由。我愛我的天惠島,安住本無憂,望將來年豐物富,康樂應吾求,慶國家和平奠定,建設真自由。」

然而這樣的歌詞內容,想當然爾不為當時初接手台灣的國民政府所喜,故旋即改為〈南都之夜〉的情歌版本。

此後一直有歌手在綜藝歌唱節目演唱,或收錄在發行的懷舊台語專輯,甚至在歌仔戲中也被當成唱調,如1996年葉青的電視歌仔戲《陳三五娘》,林岱肖想五娘的白日夢橋段便曾引用。

〈南都之夜〉不僅在發源地台灣流行,在馬來西亞又變身成為潮州話版本的〈拜六禮拜好日子〉;香港方面,則因〈台灣小調〉的推介,1961年,香港作曲家周聰改編成廣東歌,名為〈星星愛月亮〉;不久後再由香港的另一個文人龐秋華重新填詞,取名〈舊歡如夢〉,均為男女之愛為基底的情歌,1960年代粵語電影的紅小生譚炳文曾於主演的電影中演唱,而成為當時最流行的粵語版本。

1992年梁家輝在電影《92黑玫瑰對黑玫瑰》搞笑演唱,讓這首老歌再度大受歡迎,且獲得當年度香港金像獎的最佳電影配樂,不單演唱插曲的盧冠廷收錄在專輯內,另一位歌手李克勤也同時灌錄這首歌,並配上特別舞步,延續流行至今。

〈南都之夜〉創作至今已將屆80年,不但沒有隨時間被世人遺忘,反而愈陳愈香,好歌流傳無遠弗屆,如此可見一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