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鍾邦友
小兒子從小就是個愛動手作的實務型,與他埋頭念書的學究型哥哥大不相同。國中畢業後選讀職業學校,手巧的他喜歡東摸西摸,把一些舊零件組合出新成品;或是幫忙修理家中損壞的物件,他自己興致高昂,我也開心他能學以致用。
然而時下的高職教育過度升學導向,師長幾乎一面倒的希望孩子把所有時間花在大考的學科準備上,所以對於我沒要求他參加課外補習、全力拚升學的作法,親友們都無法理解。
高三時,他報名校內專題製作比賽,創作了一個可以自動分錢幣的存錢筒,幸運得到第二名的佳績,取得參加全國賽的資格。
這時,身邊的親朋好友卻「好心」提醒,全國賽的時程在四技二專統測之前,不管得名與否,都將極度壓縮備考時間,且現在的升學制度多以考試成績為主,包括老師在內,都奉勸他別把時間花在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上。
兒子於是陷入了兩難,一方面希望作品可以在全國賽中發光發熱;另一方面又想全力衝刺考上最頂尖的科技大學。
我跟他說,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高峰經驗」,意指人一生中深受感動的時刻。這個感覺是一種高度的快樂,讓人覺得一件很重要、對自己很有意義的事情完成了,就像林義傑跑完「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一樣,如果這項比賽讓你有這樣的感覺,哪怕結果不如預期,也要勇敢追求!
兒子最後決定參賽,雖然沒有獲獎,但期間他也充分利用剩餘時間,努力考上一所不差的國立科大。或許有人遺憾兒子沒能考取原本應該考上的第一志願,但參賽的「高峰經驗」卻使得他成為更有主見的人,未來我仍將繼續支持他擇其所愛,並堅信他能愛其所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