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戒嚴時代,禁止一切與大陸有關的事與物,有誰會想到在解嚴、開放的幾十年之後,簡體字型開始漸漸地滲入了台灣的日常生活之中。直到現在,已經有許多家專賣簡體中文書籍的店家,因這樣的需求、趨勢而生。
「秋水堂」便是其一,位於羅斯福路三段巷弄內,從外觀看,店面和招牌以綠色表現主體,一入店內,會發現整個室內裝潢、桌椅的色調皆採用綠色、與外觀相為呼應、呈現一致性,給人有種舒服且平易近人的感覺。
為需求遠道而來
秋水堂書店老闆王永表示,秋水堂所提供的書籍是以文、史、哲、藝術、現代文學…等的書種,主要是針對小眾的需求,提供許多研究方向、各學派的理論書籍,因此,以學者和研究所的學生為店裡的主要客群來源。
「服務、舒服、方便」這三要素,是秋水堂的經營理念和店內表現的主軸,王永提到,由於店面可陳列、擺放書本的空間有限,因此,書本提供的取向皆是自己熟悉、了解的範圍。他也說,不熟的領域,正因為不了解,也無法給予顧客完善、正確的服務。因此,從自己擅長的領域下手,這樣當客人有疑問需要諮詢時,才能徹底地為顧客解決問題,以達到服務的確實性。
另外,秋水堂裡面附設有茶水區,提供來到店裡的讀者能夠坐下來,一面享用茶水、一面慢慢地閱讀、挑選想要的書籍。王永也提到,許多客人從中、南部開車上來,就是為了要買簡體中文書,畢竟有些專業領域、學術的書籍在台北以外的地區並不好找、也沒有方便的管道可以尋獲,因此,茶水區的桌椅設置是必須的,也提供洗手間讓遠道而來,或在店內待上許久時間的顧客一個貼心的方便性。
開書店圓夢想
星期六向來都是秋水堂最忙碌的時段,因為週末假日,許多愛書者都會選擇在周末假日來此採購自己所要的書籍、甚至願意在書店中消磨一個午後的時光,然後便心滿意足地離開秋水堂。
王永提到,以前只要是週末假日,往來進出店裡的客群總是最大量,近幾年,由於網路的發達、大環境的趨勢變化,漸漸地縮減到只有星期六這一天,人潮量是平時的最大值。
秋水堂的誕生,主要是王永圓自己的一個夢想,從小喜愛閱讀、擁有看書習慣的王永,夢想有天一定要開一間屬於自己的書店,大學時代便開始在書店打工。王永強調,深入接觸後,開始了解到從事圖書業這塊領域,有許多社會現實層面考量和思索是必須的。因此,為了能實際完成自己的夢想,於是先轉行做生意,為開店收蒐資料、資金進行準備、規畫。
王永表示,會開簡體中文書店主要有兩個因素,其一主要是自己本身長期的閱讀習慣,由於念歷史系的關係,在大學時代除了閱讀海外、台灣的史學,同時也涉獵、參考大陸所出版的史學研究,於是便開始、長期地購買簡體中文書籍來閱讀、使用。
新知管道 有容乃大
除此之外,他也說,也因為九○年代做生意的關係,長期地在中國大陸、台灣兩地跑,從中漸漸地發現大陸的出版品愈來愈好,出版種類繁多、產量也擴大,尤其在經濟、文化、學術這一領域上。
店名為秋水堂的發想,王永表示,主要取自於莊子「秋水篇」,意涵有容乃大,不因時間、空間上的禁錮而有所侷限,摒除井底之蛙的淺見,如同大海可納百川,藉此提供讀者獲取新知的管道。
秋水堂書種的來源,主要由北京和廈門兩地所提供,每周都會有新的書籍到貨,更新書種的頻率很高,王永強調,在北京設有專門採購的辦事處,因此也提供幫讀者訂購所需書籍的服務。
秋水堂每周五晚上都會將新書的書目登錄在電腦裡,星期六早上則將新書上架。他也提到,只要是熟客、亦或是愛書人士,每每總在星期五晚上和星期六早上,到店裡來搶購新書。他說,因為客人都知道,秋水堂進書的數量並不多,錯過這一個禮拜,就可能還要再等一個多月、甚至兩個月才可能拿到想要的書。因此,許多愛書者都會追逐店家上新書的時間搶購新書,形成這類型的圖書業的一股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