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屏(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副院長)
那日午後,陽光和煦、微風徐徐。辦完事情回到男眾學部的辦公室,正逢同學出坡完畢,老師便把三年級即將畢業的同學邀來喝茶,與我講話交流。
我深感聚會因緣難得,與其說,不如聽。便提議每個同學都要向師長提問請教,除了聽聽同學的思惟,也想了解學部老師的帶領應對。
言談間有位同學說到:「現在很多老師,都一直提醒我們要好好珍惜在佛學院的日子,因為現在還可以有人願意耐心地慢慢教、不斷提醒,給予無限包容。以後正式領職可就沒那麼幸福了,不一定有人教,甚至棒喝的都有!我的問題是,現在這些主管師兄長們,也是從佛學院畢業的,一定經歷過這些辛苦,為什麼還會這樣對待後來畢業的師兄?」語畢,我把目光投向老師們,同學也隨著我的視線,轉頭聚焦於老師身上,靜候其回應。
一位師長回應:「應該是他們忘記了自己曾經的感受。像我自己也是,一開始畢業都還不會,之後慢慢領職,尤其擔任不同領導職後,就開始會分別,覺得這些法師怎麼那樣對我,那位法師怎麼沒有這樣對我等等的。」同學們若有所思,緩緩的點了點頭。
我沉沈思片刻,告訴同學:「其實我們只需要活在每個當下,學習珍惜、接受即可。現在因緣在學院,就好好學習;未來因緣是領職,就好好服務,如此而已。無法比較,也不需比較,只是學習環境與模式不同。就如同四季有春夏秋冬,對於植物的生長,並非溫暖就是好,寒冷就是差,或許都需要,對吧!如果你認為在學院有人願意慢慢教,給予無限包容才是『好﹄,那麼這樣將成為你面對領職時『馬上得做決定,沒人教、受委屈責難、一切得自我承擔之學習方法』的障礙,因為你會認為上述是﹃不好﹄、﹃不對﹄、﹃不幸福﹄的。」甚至我想,老師會如此告訴同學,當然是善意提醒要珍惜學院生活,但是否也意味著老師在不知不覺間,透露出自己的分別與價值觀呢?
身邊的種種因緣,都是一面鏡子,讓我們能夠反觀自照、返聞自性,藉以不斷自覺與提升。最後,以家師星雲大師的《佛光菜根譚》供養大家:「學習吃虧能養德,人我互調能慈悲;當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樂。」
願每個辛苦奮鬥的生命,都能在不同的環境因緣中,開發自我的佛心佛性,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