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遲遲】 靜與境

文/葉含氤 |2022.04.27
1110觀看次
字級
一朵落在香盤上枯萎的蘭。圖/Cynthia Chao

文/葉含氤

前些時候腦裡各種訊息頻仍,短暫而迅速,神思散亂如霧霾,書也只翻兩頁就讀不下,益發覺得自己面目可憎。有日漫無目的地瀏覽網頁時,看見「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的標題,這幾個字如一束光般的迎面襲來。我記下了網址,趁閒時上網看了兩堂課。一堂講《六祖壇經》,一堂講《金剛經》。在金剛經那堂課,講者北京大學李教授舉了例子說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他說:他有一次到甘肅戈壁灘,當時暴雨方過,一路看見夾雜著泥沙的水滾滾而下,遠遠地看到一汪水潭,而沿途的泥水都流入這個潭池,奇妙的是那汪潭水卻是清澈的。他說:「為什麼是清澈的呢?因為泥水進去了就不動了,只要不動,這一潭水無論怎麼混濁,它都會變清。」

當時聽到這裡,覺得自己好像有一點懂了,那心思雜沓紛亂的自己,就是那混濁流動的泥水,我該做的只有讓自己安靜下來,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那堂課之後,我關掉網路,杜絕與自己不相關的資訊,希望做到不著相,希望讓躁動的思緒回歸平靜,當時的我只有一個願望,就是讓心思凝定,讓心境乾淨。

這種安靜,彷彿潛藏在眾聲喧譁浮世百態的間隙中,恍若細絲,捉摸不得,它不僅僅是環境的安靜,更是內在的自適。這樣的靜是一種境地,一種必然的浩瀚,也是一種更高維度的存在。

一池水靜,才會沉澱雜質,顯出清澈。虛妄與無用的資訊或情緒,就像水裡的泥沙,愈是攪動它,愈是混濁,因此提醒自己要有自覺,察覺心中蒙塵,就要勤加撫拭。撫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就像靜定,也是一種方法,它只是達到靈台清明的過程。

曾認識一位長者,對於別人的惡意,他往往選擇沉默,如無事人一般。問他為何可以如此,他回:「他是他,我是我。我只能做到自己應當做的事,他再怎麼無理,我管不了。一人一碗麵,你管別人碗裡擱不擱辣椒?」

人的意識由許多碎片組成,有歡有喜,有悲有苦。遇到歡喜,就如同穿著舒服的鞋,行走在坦途。然而一旦心中萌生惡感,就好像一顆石子掉進鞋中,哪怕只是小小的石粒,走起路來也會磕磕絆絆步步維艱。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停下來,將石頭取出。這個停下來,也意味著讓意識緩下來,找出究竟是哪個念頭扎疼自己。知道有些事會使自己迷亂,並於己無益,就應當立即中止,設法去除障礙與惡念,讓心回歸安定與皎潔。

所有造成人的不清朗,無非貪瞋痴,佛家稱這三者為「三毒」。這三毒的共通性,都是由「他者」而引起的心念動盪。人活在世間,大半時間都需要與人共處、與人交往、與人合作,與人酬酢與競爭,種種細瑣如藤蔓縈繫,常常惹人心煩意亂。然而「靜」這件事,卻只能由自己完成,彰顯於外,就是保持沉默。

沉默是一種選擇,一種為視而不言,指的是聽人說話,看人行為舉止,卻不表達意見;另一種則是不見不聞,知道有些事會擾亂心思,於是選擇不看不聽,當然也就不會道人長短。這讓我想起日本文化中的「三不猴」,這「三不」即代表「不看、不聞、不言」,這是對外境的三種拒絕,能做到這三不,就能杜絕會引起心念沉淪的外因。當外在的事件無法影響自己時,內在善的力量才會逐漸顯現,逐漸強大,而成為一切境。

心可以縮小到微塵,也可以放大到無垠。一切境,就是無垠。

如此的無垠,在花開花落時,在青山澗水間,在月光朗照中,同時它也是莊周與蝴蝶,米芾與山石,是物我相融的狀態。這讓我想起一張很喜歡的照片,那是一朵落在香盤上枯萎的蘭。蘭是十足東方的花,盛放在幽谷,不為俗世的富麗,只為珍貴的自性。那張照片中的蘭花雖已凋萎,卻猶有一種人間風雪自安寧的姿態,在簡淡中含藏著宇宙的宏闊。

總是嚮往這樣的境界,似是烙印在記憶深處的憧憬。能靜就能定,唯有靜定,才能有自由自在沒有滯礙的端莊祥和,它保有心中的一方明朗,就像戈壁灘中的一潭清水,也像香盤中的那朵枯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