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斯克利亞賓一八七五年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父親是外交部官員,母親是鋼琴家。斯克利亞賓的母親早逝,他雖然很小就彈鋼琴,可是正規的音樂教育卻來得比較晚。十三歲那年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少年的斯克利亞賓極度崇拜蕭邦,曾經把蕭邦的樂譜藏在枕頭下睡覺,十四歲時還依照蕭邦的風格創作了升c小調練習曲。
他和少年拉赫馬尼諾夫結交,先後進入同一音樂學院,同是出類拔萃的最高榮譽金質獎得主畢業。
在獲得優異的成績畢業後,斯克利亞賓開始了鋼琴演奏生涯。著名鋼琴家魯賓斯坦曾經讚歎說,他的手指如疾風經過琴鍵,就像一隻動作迅速的蜘蛛。他適當地控制手指的力度,彈奏出完美的音量與音色,或柔和或強大或沈穩或犀利。
十九世紀末斯克利亞賓在莫斯科音樂院擔任鋼琴教授,同時開始積極創作。這段時期他接觸並且開始研究哲學思想,探討神學宗教與人文道德,對他的音樂創作與人生起了一定的影響。
他篤信神秘主義學說,把音樂這一門浩瀚的海洋稱之為奧秘,透過音樂創作大膽地嘗試發展神秘主義風格。他的《第三交響曲》,以大型的樂隊配合新的和絃技巧,創造出相互交疊的不和諧音,神秘感在作品中閃爍著光芒。斯克利亞賓本身認為這部作品第一次讓他感受到音樂在發光,不知不覺完全沈醉其中。
一九○四年斯克利亞賓決定辭去教學工作,開始往海外探索。他結識了寇舍維茲基之後,向他提及自己構思已久的作品《天與地》。根據斯克利亞賓,這是一部結合多元藝術形態的作品,包含了聲音、舞蹈、佈景、光線、色彩等形體的藝術作,可以使所有的感官知覺進入催眠狀態。
在這同時,他創作了《第五交響曲》,為了在莫斯科舉行的首演,他再度回到祖國的土地。正當斯克利亞賓在籌備自己的《第十交響曲》期間,不幸染上破傷風突然逝世,年方四十三,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