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素珍
家政課讓國一的學生在卡紙上練習回針縫,我要他們在紙上縫自己的名字。我們總是用筆寫名字,很少有機會一針一線縫上自己的名字,這樣的家政課有點浪漫。
正當全班安靜且專注地縫著自己的名字,突然聽到「哎呀」一聲。一個女孩說:「老師,我的紙破了!」我望向她問:「那是我的問題嗎?」她不加思索回答:「不,那是我的問題。」我追問:「那妳學到什麼?」她說:「我太心急了。」
聽到這個答案,我真驚喜。想想現在不少孩子,遇到一點挫折時,常常一句「可惡」脫口而出,甚至爆粗口,總是怪東怪西就不知道檢討自己。而這個剛開學還曾對我出言不遜的女孩,現在竟說出反省自己的話語。
我看她縫的名字,知道她為什麼會縫破了。因為她非常細心,每針的距離都很小,所以才會因為兩針太近縫破了,如果是縫在布上,就不會有破的問題。
謙和正向的語言和學習氣氛是有感染力的。不一會兒,又一個男生說:「老師,我也縫破了!」我問:「那你學到什麼?」「我知道自己太沒有耐性了!」男孩說。我笑著安慰他:「沒關係,慢慢來。」
想想,「破」看起來好像是不完美的,但是,因為「破」讓天真純善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缺點;「缺」似乎也是不好的,但能看到自己的缺,不也是一個很「好」的人。因為學生的「心急」、「沒耐性」,讓我感受到「孺子可教也」的喜悅,不也是我這天的小圓滿。
學生們終於縫完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我打分數的標準是看他縫的針法是否正確、美觀,而學生如果能在針線遊走間,心性慢慢覺醒,願意接納別人的建議,修正行為,這樣的課程體驗就有了不同的意義。
望著全班或小聲閒聊,或耐心地繼續練習針法,我對教育有了浪漫的想像,恰如等待一朵朵蓮花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