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大解密】 洛夫 〈隨雨聲入山而不見雨〉

文/涼兒(惠茹)  |2022.04.19
1765觀看次
字級
小朋友們,進入四月,氣溫回暖,你有沒有和家人一起去爬山、親近自然的經驗呢?入山的過程有沒有聽到蟲鳴聲?爬山時若遇下雨,你會停下腳步,好好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嗎?圖/沛蓁

文/涼兒(惠茹) 

撐著一把油紙傘

唱著「三月李子酸」

眾山之中

我是唯一的一雙芒鞋



啄木鳥 空空

回聲 洞洞

一棵樹在啄痛中迴旋而上

入山

不見雨

傘繞著一塊青石飛

那裡坐著一個抱頭的男子

看煙蒂成灰



下山

仍不見雨

三粒苦松子

沿著路標一直滾到我的腳前

伸手抓起

竟是一把鳥聲



小朋友們,進入四月,氣溫回暖,你有沒有和家人一起去爬山、親近自然的經驗呢?入山的過程有沒有聽到蟲鳴聲?爬山時若遇下雨,你會停下腳步,好好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嗎?

然而,時至梅雨季節,陰晴不定的梅雨有時急驟,擾亂山行者的思緒,也因為入山遇雨聲,令人想起大自然「潤物細無聲」,伴隨風雨聲滋潤萬物的感受。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正是創世紀詩社鐵三角之一的詩人洛夫,其詩作〈隨雨聲入山而不見雨〉。

全詩帶著古典意象,述說隨雨聲入山的故事:詩人以「油紙傘」、「李子酸」、「芒鞋」、「青石」等,帶出濃濃的古意。在首節中,詩人以獨特的自我觀照進行書寫,將存在物象抽離,賦予讀者一種認知外的體驗。「眾山之中/我是唯一的一雙芒鞋」,藉由眾山(大)、芒鞋(小)之極端對比,營造強烈的存在感,詩人更巧妙的將「我」擬物化,質變成「芒鞋」(物),以表達心境上的身分。

次節「啄木鳥 空空/回聲 洞洞/一棵樹在啄痛中迴旋而上」,藉由啄木鳥的「啄」,以觸覺意象帶出聽覺意象。以鳥喙敲啄樹木,顯現現實世界的各種衝擊,可能是對這世間的詰問,亦可能是人情世故的問題。藉由啄木鳥的行為,將反應透過「空空、洞洞」等擬聲字進行表現,「樹在啄痛中迴旋而上」則象徵當時的社會文化,受到言論抨擊,轉旋成另一個姿態,躲避啄擊,準備逆勢而上。

再來,詩人急轉「入山/不見雨」,這無疑受到老天爺的捉弄,加深心情的惆悵,鬱悶情緒無法紓解,故以「傘繞著一塊青石飛/那裡坐著一個抱頭的男子/看煙蒂成灰」,將自身低落且煩悶的情緒,移情到抱頭男子的形象,一個「灰」字,更道出詩人心情蒙上一層灰的挫敗。

末節「下山/仍不見雨」,山裡的一景一物,處處襯托詩中人低落的心情。從「仍不見雨」可知,詩中人盼望的雨聲仍沒聽見,十分苦悶。最後「三粒苦松子/沿著路標一直滾到我的腳前/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鳥聲」,詩人巧妙用視覺摹寫轉換到聽覺摹寫,使視覺與聽覺交融,產生獨特效果。再從詩意上解讀,其中的「苦松子」乃是接續「樹」的指涉而來,而「苦」承接「啄痛」而來,透過層層象徵,續接詩意。其中,「路標」是標示行路人的制式準則,亦可解讀為渴望一套規準的期待,而「鳥聲」在山林裡應是快樂自在的聲音,此時鳥聲的出現,正好與詩中人的鬱悶形成對比,產生小小的諷刺。

詩人洛夫成功地以外在景物襯出內在的苦悶情緒,並將視覺摹寫與聽覺摹寫交融,更以創新句法及古典意象,創造古今並置的獨特趣味。

小朋友們,詩人透過移覺手法,以視覺摹寫與聽覺摹寫互融,產生不凡趣味,以「鳥聲」一詞,點染整首詩的意境。小朋友們,不妨好好學習詩人的寫作技巧,細細咀嚼大自然的美景,慢慢凝鍊出屬於你心中的詩歌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