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洪貞
媽媽是台灣人。台灣人的美食文化和客家的迥然不同。八十年前她從岡山嫁來美濃後,也把一些美食帶進我們的生活,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捲潤餅」。
得空的時候,她會用麵粉加水和些許的鹽,調成糊狀後,在平底鍋裡放下一杓鋪平,迅速翻個面,當它呈現透明時就取出,一張潤餅皮就完成了。
潤餅皮不能厚,吃起來口感才Q軟;也不能焦才有彈性,包菜時才夠緊實不容易破,因此做好潤餅皮很重要。火候的控管、麵粉的濃稠以及翻面的時機,都要拿捏得宜,才能恰到好處。
把做好的潤餅皮鋪在乾淨的桌上,再把事先汆燙好濾乾的紅蘿蔔絲、豆芽菜、高麗菜、香菜末、蛋皮依序鋪在上面,然後撒下一些加了糖的花生粉,接著把餅皮的左右兩邊往內摺,再拉緊上下兩方往中間捲,一個色香味俱全的潤餅就完成了。握在手上很扎實,有滿滿的幸福感。
小時候逢年過節時,媽媽會利用家裡種的蔬菜,多做些潤餅分享左鄰右舍的孩子們。由於在客家庄沒見過潤餅,所以潤餅的出現,對當時封閉的農村來說,既新奇又受歡迎。
為此鄰居的婆婆媽媽們,會來請教家母做潤餅的方法。她不藏私熱心地提供經驗,只希望大家學會了,想吃潤餅時,就隨時可以動手做,不必等年節。
去年媽媽走了,清明節我回娘家掃墓。午餐時,弟媳們同樣傳承著媽媽做潤餅的習俗,希望大家吃得開心的同時,也懷念媽媽的恩澤。
然而,吃著同樣的潤餅,我卻吃不出那充滿溫馨笑語的美味。再三思索,我才發現原來這次的潤餅裡,少了媽媽做潤餅時的喜悅和專注,及舉手投足間的俐落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