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玉蘭向遊客介紹剪紙作品《樓蘭之韻》。圖/新華社
剪紙藝術非遺傳承人 季玉蘭 只需剪和紙 將藝術融入文創
圖/新華社
文/記者張霄
在新疆吐魯番市葡萄溝景區內,穿過長長的葡萄架長廊便可看到景區內的非遺集市現場,柳編、剪紙、麵塑、刺繡、彩鞠等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用他們帶來的各種惟妙惟肖的作品,向遊客講述新疆古老的歷史文化故事。
在非遺集市一樓的剪紙作品展館裡,季玉蘭一身白色旗袍,耳朵上戴著葡萄剪紙,胸前貼著葡萄娃娃剪紙,向遊客們展示簡單的剪紙技藝。剪刀在她手中靈活游走,一張紙拿捏在手,紙隨刀動、紙屑紛飛,攤開紙張,一個活靈活現的「新疆巴郎子」渾然天成。
巧妙融入風土人情
「受到老一輩人的影響,我從七歲就開始學習剪紙,目前已經有四十多年了。」季玉蘭笑著說,「我家老爺子現在八、九十歲了,手都抖得不行了,還在想著剪紙試一試。」受到家庭的薰陶,季玉蘭酷愛剪紙,尤其酷愛剪團花和人像剪影藝術,只需一把剪刀和一張紙,片刻之間一份精美的剪紙作品便得以呈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季玉蘭也在原來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出新。「以前奶奶叫我們剪紙做的人像都是單眼皮。現在我們年輕人喜歡雙眼皮,所以現在剪的都是雙眼皮形狀的。」李玉蘭開玩笑道。
在季玉蘭眼中,剪紙都是有語言和符號的。在她看來,剪紙要涵蓋自身地域性的東西,並且借助這種地域性的內容去表達一個完整的思想,才能稱得上是一份完整的剪紙作品。與普通的民間剪紙不同,季玉蘭的剪紙作品講述最多的是新疆本地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故事。
從小在吐魯番長大的她,深受當地文化薰陶,將這裡風土人情浸入到剪紙中。她的經典作品「葡萄娃娃」系列、「新疆古麗」系列、「新疆小巴郎」系列等將葡萄、晾房、樓蘭姑娘等元素融入剪紙作品中,形成了獨有的剪紙藝術特色。
接力傳承地方特色
作為鄯善縣剪紙藝術非遺傳承人,她常常接受學校或者社區的邀請,進行藝術培訓,不僅在新疆喀什、和田等地參辦多期剪紙藝術培訓班,還致力剪紙藝術進校園工作,為非遺傳承隊伍中納入新鮮血液。
在培訓過程當中,季玉蘭憑著一手精湛的剪紙技藝,吸引不少剪紙愛好者慕名前來學習。在南疆的一次培訓過程中,一位來自喀什,名叫阿迪萊·艾力的女孩吸引了她的注意,「她特別喜歡我的剪紙,我走到哪兒她就跟我到哪兒,想要我給她開點小灶。」季玉蘭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時說,「後來我們就辦了一個官方的收徒儀式,正式將她收為我的徒弟。」
據季玉蘭統計,她現在已經有十幾個徒弟,其中六、七個人是少數民族。剪紙技藝從民間來,再走到民間去,這一直是季玉蘭的心願。如今,她已經給上千人義務培訓過剪紙技藝。「我們奶奶那輩剪紙都不需要描樣,都是直接剪,這叫脫稿。」季玉蘭在展示剪紙技藝的時候介紹道,「我教我的徒弟和學生都是脫稿剪紙,這樣在剪的時候就能記到心裡,才能真正地去傳承。」
今年疫情期間,季玉蘭用剪紙作品記錄各族人民共同抗疫的歷程,創造了不同行業戴著口罩的系列作品,一幅幅作品生動描述著疫情相關的故事。
除此之外,季玉蘭還將剪紙運用到其他領域,不僅將剪紙藝術融入服裝服飾、花傘等系列物件當中,形成巧妙地聯動,還與哈密刺繡進行相關的合作。「有時候我們當地都在一起互相交流學習,有時候他們也讓我給他們設計一些葡萄等的圖案,讓她們繡到衣服或者帽子上。」季玉蘭說,「藝術都是相通的,都可以互相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