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選舉本月十日與二十四日舉行第一、二輪投票,依照選前最新民調,最終可望由現任總統馬克宏與極右派候選人瑪琳.雷朋對決,重演二○一七年大選的局面。
這場大選結果,短期來看,將測試法國在俄烏戰爭後的地緣政治風向;長期而言,則關乎法國政治板塊的移動,並對法國自第五共和以來的政局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在烏克蘭戰爭前,馬克宏的支持率維持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但戰爭爆發後,他的支持率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以上,領先主要對手雷朋達十個百分點。主因是馬克宏在戰爭前後多次與俄羅斯總統普亭通話,成為少數能與普亭對話的西方領袖,加上法國又是歐盟輪值主席國,讓選民感到法國仍是世界大國而自豪,有利馬克宏的選情。
反觀雷朋則因長期以來的親俄形象,支持度一度下跌到百分之十五以下。不過她很快調整策略,在普亭一宣布出兵攻烏後立即公開譴責俄羅斯,並一改反對外國移民的立場,聲稱法國要收留烏克蘭難民,擠壓了另一位極右派候選人澤穆爾的空間,支持率重新回到百分之二十。
隨著投票日接近,雷朋與馬克宏的差距已經縮小到只有五個百分點,意謂馬克宏受益於烏克蘭戰爭的「旗聚效應」(effet drapeau)消失,法國大選重新回到經濟與防疫等政策路線問題上。
五年前馬克宏在歐洲國家政治兩極化的氛圍下,打著反建制和反民粹旗號,在次輪投票擊敗雷朋當選,被視為中間主義的成功範例。
馬克宏不但以三十九歲之齡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總統,更打破了法國自一九五八年建立第五共和政體以來,中右和中左陣營輪流執政的傳統。他當選後,從兩大傳統陣營吸走大量立場較溫和的政治要員,使得中右政團漸被掏空,很多保守派選民因此流向極右;左派更是慘不忍睹,這次連夠格的候選人都推不出來。
法國政壇於是由傳統的左右對壘,變成疑歐盟、反移民、反伊斯蘭勢力等極右派,與親歐盟、社會議題偏左、財經政策偏右的中間派較量,前者的代表就是雷朋,後者代表則是馬克宏。
走中間路線的馬克宏,過去五年推出多項備受爭議的經濟改革,惟新政策被認為只惠及企業,漠視中下階層利益,最嚴重的就是爆發席捲全球的「黃背心運動」。即使他讓步暫緩加徵燃油稅,勉強捱過這一關,卻始終未能擺脫有錢人「離地」形象。
反觀對手雷朋,原本在中下階層就擁有高支持度,選前更強打民生議題,抨擊馬克宏施政不力,導致民生困苦,支持率顯著上升,逐漸拉近與馬克宏的距離。
根據《經濟學人》調查,馬克宏通過十日大選首輪投票的機率高達九成八,在第二輪投票勝出的機率亦高達七成八。此次若馬克宏能成功連任,將是戴高樂一九六五年連任以來,再度有法國總統在國會多數優勢下連任。不過法國總統大選常有爆冷結果,在疫情和經濟雙重衝擊下,馬克宏能否如願連任,不到第二輪投票結果揭曉都還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