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兒少 衛福部募500名「家庭關訪員」走進社區

 |2022.04.08
3165觀看次
字級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關懷兒少,今(8)日宣布將招募500名對兒少關懷熱忱、或有相關專業背景者擔任家庭關訪員。圖/許政榆

【本報台北訊】少子化時代兒少議題備受關注,衛福部統計,近年兒少通報案件有增加趨勢。衛福部今年4月啟動「兒少家庭促進追蹤訪視及關懷服務」計畫,預計招募全台500名對兒少關懷熱忱、或不限專業背景者擔任家庭關訪員,為通報案家提供個別化資源串連,從前端減少兒虐事件發生。

根據衛福部統計,107~110年兒少保護通報案件,從5萬9915件上升到7萬9347件,上升幅度達32%。經調查發現,部分兒少教養及照顧上雖不至於危險,但有待改善地方,包括嬰幼兒因居家擺設問題意外跌落受傷、鄰居聽到孩子頻繁哭泣等。

家關員主要服務對象,包括兒少居家安全意外成傷、交通意外成傷事件、哭哭案、親子口角衝突等類型。衛福部保戶服務司司長張秀鴛表示,在家防中心社工受理兒少通報後,評估家庭風險較低案件,派請受訓合格的家關員,到府提供為期3個月6次的追蹤關懷服務。盼藉由家關員給予家庭關懷、訪視,減少此類家庭被貼上兒虐負面標籤。

圖/記者張睿杰

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趙善如指出,過去約30%的低風險通報個案僅有電話關心,但這些案家在1年內還會被再次通報,主因是社工難以高密度、長時間接觸案家,而家關員可近距離覺察兒少家庭潛在照顧風險,在其多元背景、提供生活化的分享,讓家庭更能接受。

台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2016年已提到,終止兒童暴力侵害,事前預防最重要,部分兒少通報雖不成案,但仍是需要被關心,希望家關員成為這些家庭的好夥伴、好朋友,給予照顧支持,可大幅減少孩子受到不當對待。

呂立舉例美國1977年實施兒少保護計畫「家庭支持夥伴」(Family Partner),由護理師擔任家訪者,對象為低收入戶、低齡或單親的新手媽媽,從懷孕期到孩子滿2歲,包括注意媽媽孕期健康、居住環境安全及提供嬰幼兒教養方法,經過15年研究追蹤,相較沒有接受家訪的家庭,兒少虐待疏忽減少了48%,此計畫更具經濟效益,剩下費用是所花成本的4倍。

圖/unsplash

呂立提醒,孩子十大死因中,前三大都是事故傷害,包括受虐性腦傷等不當對待;其他有些不到虐待,但仍要注意細節,像是嬰兒猝死症是不恰當「趴睡」造成憾事,若家長能預防趴睡,將能降低嬰兒猝死症一半發生機率。國外有24小時育兒專線,期待未來家關員佈建廣泛,能整合更多關懷資源,即時提供家長問題解答、或心理支持。

北市放心窩課輔老師曾宛珊表示,起初做家訪與家庭接觸時,因北市人多密集,家庭會憂心「陌生人來我家」、「疫情嚴重這樣好嗎」,也憂心被貼兒虐家庭標籤,擔心家關員訪視後「會被抓走」等,但經過多次訪視給予關心,小孩從緊張躲在角落,到後面願意主動和家關員分享在學校的作品,媽媽也時常請教育兒問題,與家庭培養信任、關心及對話。

圖/記者張睿杰

台中的幼兒園園長王淑芬分享,家訪起初很常碰到「拒訪」的挫折,但在進入家庭後,家長從「怎麼有6次這麼多」到後來是「只剩1次嗎?我還有好多問題想問」,讓她格外有成就。她除了提供家長居家環境調整建議、孩子健康狀況發展等,也會整合社會資源讓家長運用,她也引用聖經「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願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照顧。

成為家關員的行前準備,趙善如指出,包括完成線上課程,經過2至3次實習,學習將觀察重點做文字撰述,以及如何跟家庭溝通、自我介紹等,最重要是給予關心,而非責備。家關員需滿18歲、教育程度高中職以上、且無兒少性侵、性剝削、性騷擾等前科,需簽署切結書同意縣市政府審核身份。先前試辦計畫,截至今年3月正式家關員人數,包括北市14人、台中市21人、屏東縣15人、彰化縣29人等,共派出236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