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拉肚子有解 次世代益生菌拚3年進人體試驗 |2022.04.11 語音朗讀 236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常拉肚子的人別氣餒,國衛院次世代益生菌拚3年進人體試驗,可望用於改善腸漏症及腸道發炎相關疾病。圖/unsplash 【本報台北訊】發炎性腸道疾病造成的慢性拉肚子,雖然不致命,卻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國衛院發現機制及全新腸道細菌,將朝藥物及次世代益生菌雙軌開發,力拚拉肚子救星能在3年進人體試驗。發炎性腸道疾病包含潰瘍性腸炎及克隆氏症兩類腸道慢性發炎疾病,發病原因不明,僅知與先天基因、生活習慣及環境有關,卻可能造成患者持續性拉肚子、血便,工作、上課間頻頻跑廁所,造成生活作息受嚴重影響,盛行率在台灣逐年攀升,至今卻沒有根治方法與藥物。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承源團隊研究腸道菌相,耗時超過8年,發現雙特異性去磷酸酶六(dusp6)基因有控制腸道上皮屏障健康與腸道微菌叢平衡的功能,並篩選出可能可以抵抗腸炎的菌種,可望運用於改善腸漏症及腸道發炎相關疾病。國衛院11日舉行記者會分享成果,國衛院院長梁賡義(右)、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承源(中)、博士後研究員張程翔(左)等人出席。圖/中央社高承源表示,研究發現,敲除dusp6基因後,小鼠大腸上皮細胞微絨毛會些微變長,正因為這短短增長,不僅可增強腸道屏障的完整性,更能提高脂質利用及粒線體氧氣消耗率,讓腸道處於極低氧環境,維持了腸道微菌叢的平衡,不讓壞菌坐落。高承源指出,人類確實也擁有dusp6基因,但不可能進行敲除,所以未來研究方向為開發抑制基因藥物,現階段確實有現有化學抑制劑可嘗試,但此抑制劑目前並非作為藥物使用,還需進一步透過動物實驗及人體試驗才能上市,目標是提供新療法,與現行的抗發炎療法組合。圖/unsplash研究團隊將dusp6基因敲除小鼠的腸道菌叢轉殖到一般小鼠上,發現同樣較能夠抵抗腸炎發生,進一步分析,發現菌叢中有一株全新腸道菌種NHRI-C1-K-H-1-87,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張程翔表示,未來研擬透過定序找出有效成分,開發次世代益生菌。藉由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團隊的新發現,不論是透過腸道微菌叢,從基因調控上著手,或是利用單一株細菌作用,都可望為治療或預防發炎性腸道疾病帶來新契機,未來新藥及次世代益生菌將雙軌開發,預計3~5年進入人體試驗。這次研究成果在去年11月發表於Cell系列國際知名期刊Cell Reports。 前一篇文章 關懷兒少 衛福部募500名「家庭關訪員」走進社區 下一篇文章 行善最美 公車駕駛下車助跌坐馬路身障者 熱門新聞 01陸宣布 啟用W121銜接航線2025.07.0702佛光山攜手多倫多大學 合作推廣人間佛教2025.07.08036年新低 前5月建物抵押棟數 年減24%2025.07.0804南屏別院三皈五戒 體現信仰傳承2025.07.0705【遊藝筆記】 香魂莫逐冷風散 (上) 2025.07.0806【斗室有燈】我見過利刃般的眼神2025.07.1107屏東.車城 山海交織溫泉鄉 歷史文化情悠揚2025.07.0708丹娜絲襲台 13縣市停班課2025.07.0709【論愛談情】愛與界線2025.07.08102幼熊越獄 嗑光一周存量蜂蜜2025.07.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鄭麗貞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胡吳秀麗洪麗鳳 巧手製華蓋 穿旗袍行堂林玉梅 70年義工心念堅定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以各種形式進行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