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評析】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的原因

文/尚智 |2022.04.07
1215觀看次
字級

文/尚智

國民政府於一九二七年定都南京,乃依據中央政治會議同年四月十七日決議,隔日正式於南京辦公,並列入一九三一年六月公布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五條。許多人好奇,國府為何選擇建都南京,而非其他城市?

一九二九年四月,國民黨江西省黨務指導委員會宣傳部編印《宣傳週報》第十四期,收入中央製發的〈建都南京二周年紀念宣傳大綱〉,也詳細說明了定都南京的理由,從中可知這是國府經過充分考慮後的最佳選擇。

首先,繼承孫中山先生遺志,是國府奠都南京最重要的政治正當性。一九一二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於清帝退位後赴明孝陵,祭告明太祖朱元璋,並在北京病危時留下遺囑,希望葬於南京紫金山,於日後建成中山陵。因此,國府透過高舉孫中山遺志的大旗,將南京塑造為中華民族復興之地。

北京(北伐統一後改名為北平),是元明清以來的首都,有建都數百年的歷史。但國府認為,這個城市瀰漫著晚清以來北京政府的政治腐敗風氣,不利於建立廉潔政治;再者,東交民巷的各國公使團在此,使得北京成為所謂「帝國主義者」的根據地,不利當時主張的革命外交。

廣州,為國民政府於一九二五年最初建立的基地,看似一個可能的選項,不過從地理角度來看,廣州是中國南部珠江流域的文化中心,北京為中國北部黃河流域的文化中心,兩者都有偏於一隅、不易統理全國政治的弱點。相對而言,國府認為南京是中國中部長江流域的文化中心,具有統合南北兩大文化中心的潛力。

武漢,位於中國中部的長江流域,又是武昌革命的發源地,也是某些人認為值得考慮建都的城市。然而北伐期間,國民黨左派掌控武漢,導致日後的清黨與武漢分共,大幅降低武漢成為首都的政治正當性。

上海,是國府奠都南京的一大誘因,卻很少被人注意。在前述的這份文宣有一段重要的話:「近世海道大通以來,世變中心,不在內陸,而在海上。東西文化的交換,不由旱道而恃水程。所以中國近代之大都會,不在內地而在海岸,上海居全國海岸線的中點,既便於指揮全海,以應付風雲日緊的太平洋,亦為中外文化交換之樞紐。而控制利用上海的局面,唯南京恰為適宜。」

當時上海與南京之間的鐵路交通尚稱便利,車程最快僅七小時。如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上午十時,孫中山從上海車站啟發,搭乘滬寧鐵路的專用花車,下午五時便抵達南京下關站,就任臨時大總統。另外,從南京浦口與天津之間的鐵路,車程約三十小時;從天津至北京之間的鐵路,車程約三小時。北京、天津、南京至上海之間的這幾條鐵路,構成日後京滬鐵路的基礎。

換言之,南京作為政治城市,其優點是不像上海有租界,直接面臨西方國家的壓力,缺點是本身的商業活動與財政稅收有限;所幸鄰近上海,透過每日對開列車的滬寧鐵路,供應上海的豐富資源給南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