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黃瓜,原產於印度喜馬拉雅山南麓,後來傳入中原,屬葫蘆科黃瓜屬植物,是夏季主要蔬菜,目前已有溫室栽培,一年四季都有生產。
黃瓜原名「胡瓜」,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帶胡瓜回國,石勒建立「後趙」,不滿漢人叫羯族為「胡人」,規定語言文字不能出現「胡」字,否則斬首,「北人避石勒諱,改呼黃瓜,至今因之。」因此將「胡瓜」改名為「黃瓜」。
黃瓜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耐寒性弱,也稱青瓜,有品種外型大小之分,小的台灣閩南語稱瓜仔哖(kue-á-nî),大黃瓜名刺瓜仔(tshì-kue-á)。小黃瓜在果實幼嫩時採收,表面有突起的嫩刺,當時花朵還附在果實上,所以又被稱為「花瓜」。
《本草綱目》記載,黃瓜有清熱、解渴、利水、消腫之功效。中醫認為,黃瓜其味甘、性涼,可除熱、利尿、解毒。
黃瓜含有抗炎黃酮醇,以及抗氧化劑,包括葫蘆素,含水極高,被視為減肥聖品,深受現代人青睞。
黃瓜可生吃、榨汁、醃製,也可以入菜,屬於涼性食材,常作為暑夏的涼拌料理,如香辣小黃瓜、韓式醃小黃瓜、糖醋小黃瓜。大黃瓜可入菜及煮湯,也可以當成擺盤的雕刻飾品。
黃瓜及籽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和E,具有美白效果,淨化血液,保溼收斂,延緩肌膚老化,常見女性將黃瓜片貼在臉上,因此被廣泛運用在保養品中,如化妝水、卸妝乳、乳液、面膜、洗手露、潔膚乳、洗面膠。
日本每年盂蘭盆節時期,家戶會在茄子和小黃瓜插上竹籤,稱為「精靈馬」,黃瓜代表馬,茄子代表牛,被視為祖先往返陰陽兩界的交通工具;黃瓜和民間習俗兜在一起,也是饒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