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鍾邦友
我們常用「半斤八兩」這個成語來比喻雙方勢均力敵,不相上下。然而依照現行的計量制度,1公斤等於10公兩,按理說半斤應等於5兩,少了3兩的「半斤」真的能等於「八兩」嗎?
話說秦統一六國之後,力行「書同文、車同軌」,想把原本六國不同的錢幣、文字、車輪行走的軌距寬度及度量衡(長度、重量及容量單位)統一,以方便治理國家。秦始皇把這項任務交給丞相李斯來負責,李斯在重量方面一直沒能拿定主意,於是便向皇帝請示,沒想到秦始皇只寫了「天下公平」四個字,卻沒有給出明確的數字指示,這可讓李斯大傷腦筋!
為了避免以後遭到責難,他便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共16畫)作為換算標準,於是訂定一斤等於十六兩,才會有所謂半斤就是八兩的說法。
但實際上早在戰國時代,秦國的重量單位是:1斤=16兩,其中1斤=253克,而當時主要大國除了鄰近的魏國,用的重量單位是:1釿=20兩,其中1釿相當於現今的31.5克;其他的國家如楚、趙用的都是1斤=16兩,只不過這兩國的1斤是250克,與秦國稍有差異,但基本上三個大國用的都是1斤=16兩的進位法,所以李斯做的應該是求各國的「最大公約數」而已,並非如傳言所說,是揣摩皇帝的心意。十六進位確定之後,這一標準在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沿用。
添加三星 警惕商人
傳統一斤十六兩制的木桿秤,現今在傳統菜市場、中藥鋪有時都還看得到。秤的主體為木或竹桿,一端有一大鉤,另一端掛有重物(秤砣),用法是將要量的東西掛在鉤上,移動秤砣使兩邊達至平衡並讀取讀數,這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著名工匠魯班運用槓桿原理發明的。他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為13兩一斤,因此可以推論更早時期是十三進位,秦朝建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改成16兩一斤。
於是十六兩秤就叫做十六金星秤,以此告誡做買賣的生意人要誠實守信,否則少了一兩就是無福,少二兩缺祿,缺三兩便是折壽。民國建立後,由於十六兩制的運算不便,才改成了現今的十進制,半斤不再是八兩,卻成了沿用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