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十種法界的五陰身,一一都各具足十法,謂: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
十如是之中,「相」即是相狀,指外在之形相;「性」即是不變,指內在的本性;「體」即是以相、性為屬性的主體。「力」即是體所具有之潛在能力;「作」乃顯現動作者;「因」指直接原因;「緣」為間接原因;「果」即由因、緣和合所生的結果;「報」指果報。以上之因緣果,形成後世之果報。
「本末究竟等」之中,「本」指開始之相,「末」指最末之報,「等」指平等;即以上之如是相,乃至如是報,皆歸趣於同一實相而究竟平等,故說本末究竟。
十如是中,可以把十法界分成四類:三途、三善、二乘、菩薩與佛等四類。
「三途」的眾生,是以苦為相,以惡之聚集為性,摧殘色心為體,登刀山、入火鍋為其力,生起十不善業為作,造作有漏惡業為因,貪著愛取等為緣,惡習業果為其果,三惡趣為其報,本末皆是愚癡等究竟。
十如是,可以分為:三途,三善,二乘,菩薩、佛等四類來說明。
「三途」以苦為其相,以惡業的聚集為其性,能摧折色心為其體,登刀山、入火鑊為其力量,生起十種不善的行為是其造作,有漏的煩惱惡業為其因,以愛、取等為其緣,承受惡的結果為其果,墮入三惡趣為其報,從開始的相到最後的報,都是愚癡。
「三善」以樂為其相,以善業聚集為其性,能提升色心為體,快樂感受為其力量,生起五戒、十善為其造作,善的業為其因,善的愛、取為其緣,善業養成為其果,人天是其報,就其假名而言,從開始到後面的相,都是如此的。
「二乘」聖者,以涅槃為其相,以解脫煩惱為其性,五分法身為其體,沒有煩惱的繫縛為其力量,三十七道品為其作為,無漏智慧行為因,每一種的修行都互相為緣,以四果羅漢為果,不再有人間的受胎,已悟入無生故。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