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春遊切記 打草驚蛇拒絕空汙

陳玲芳 |2022.03.31
1214觀看次
字級
林柏蓁醫師提醒民眾,從事野外活動時,須慎防毒蛇咬傷。除了牢記蛇的外觀,第一時間的緊急處置,也很重要。圖/台北慈濟醫院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即將迎來清明兒童連假,不少民眾會前往山區掃墓,或是利用假期外出郊遊踏青、野宿露營。國健署呼籲民眾響應「少燒金紙、少燒香」、避免空汙危害環境與個人健康;醫師也提醒,3、4月氣溫回升又逢清明春雨,正是蛇類結束冬眠開始活動的時期,戶外踏青應遵循四防護措施:避免裸露、打草驚蛇、提高警覺、留意棲地。

清明連假來臨,祭祖掃墓的時節,民眾習慣焚香燒金紙,可能吸入焚燒過程中產生的PM2.5及其他有害汙染物質,對健康十分不利。環保署資料顯示,焚香燒金紙會產生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苯、甲苯、甲醛、多環芳香烴及細懸浮微粒等多種物質,其中苯、甲苯、甲醛、多環芳香烴具致癌性,危害人體健康。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指出,現今已有不少公墓及生命紀念園區響應禁止燒香、燃燭、封閉金爐及將紙錢集中統一載去焚化爐焚燒等措施,除可避免火災發生及降低碳排放以改善空氣品質外,還可避免民眾吸入有害的汙染物質。她建議民眾,清明祭祖時,採取雙手合十,以鮮花、素果取代焚香、燒金紙,減少暴露於PM2.5及其他有害汙染物質,同時達到「心誠則靈」境界。

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醫師林柏蓁表示,台灣氣候溫暖潮溼,適合蛇類生長繁殖,3、4月氣溫回升又逢清明春雨,正是蛇類結束冬眠開始活動的時期,提醒民眾從事野外活動時,須慎防毒蛇咬傷。

圖/pexels

台灣常見的六大毒蛇咬傷中毒,依其毒性可分為出血性、神經性及混合性三類。毒蛇咬傷症狀嚴重程度會因毒性強度,注入人體毒液量及咬傷部位不同而有差異。出血性毒蛇咬傷,如:赤尾青竹絲、龜殼花、百步蛇;神經性毒蛇咬傷,如:雨傘節、眼鏡蛇;混合性毒蛇咬傷,如:鎖鍊蛇。

林柏蓁指出,不同毒蛇各有其專屬血清,可治療這些不慎被咬傷的患者,減緩傷害,大幅降低過去須手術清創,截肢,併發重症或死亡的比例。因此,若不慎被蛇咬傷時須保持鎮定,認清蛇的特徵(外型、顏色、花紋),最好用手機拍照,有利醫師識別蛇種,對症下藥。

除了牢記蛇的外觀,第一時間的緊急處置,也相當重要,包括預先脫下手錶、戒指等束縛物,以防肢體腫脹後壓迫造成壞死;以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避免跑動,過多的動作會促進循環加速蛇毒擴散;同時,盡可能保持患肢低於心臟,減少毒液回流心臟。

他也呼籲,「預防勝於治療」,連假期間野外活動機會多,無論上山掃墓還是前往郊區遊玩,都應遵循下列四點,做好自我防護措施,以防蛇咬。

1. 避免裸露:穿著長袖衣物及長靴,盡可能包覆全身,避免赤腳、拖鞋,減少蛇咬機會。
2. 打草驚蛇:進入草叢時先以手杖或木棍撥動,打草驚蛇。
3. 提高警覺:蛇類喜於夜間、清晨及雨後出沒,若於這些時間出入山林,須增加照明並提高警覺。
4. 留意棲地:樹上、草堆、岩洞、陰溼處皆可能為蛇的棲息地,故須避免赤手伸入草堆、樹洞或搬動石塊。另外,多數毒蛇擅長游泳,民眾涉水時也應小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