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地區日前發生三級「地震」,竟是中央大學進行「人工震源」的學術研究所致,雖未釀成災害,但引起新竹民眾恐慌,使學術界不尊重地方的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學術界不尊重被研究者的案例層出不窮,如去年某研究團隊採集葛瑪蘭族原住民唾液,但並未完整告知原住民研究目的,被判定違反「研究倫理」,至今採集的唾液仍不得做研究之用。
「研究倫理」是學術界應服膺的首要原則,採集研究材料前,先要尊重被研究者的意願,而非為了生產知識而忽視被研究者的權利,可是,學術界往往過於在意「結果」,卻不重視「過程」,致使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陷入對立。
所以,學術界應思考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不能為了研究成果而不顧被研究者感受,在被研究者身上「掠奪」材料後,就置被研究者於不顧,這些都非研究者該有的態度,因為,研究過程是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互為主體的合作關係,缺一不可。
研究者對被研究者的侵擾,說穿了是研究者不願放下身段的高傲態度,覺得研究貢獻遠比研究倫理重要,這次的「人工地震」事件,希望能給國內研究者啟發,研究者若能與被研究者建立平等合作的關係,將可減少研究倫理的問題。
廖經庭(桃縣觀音/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