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度睿
春節前某個午後,從管理室拿回親家簡訊提及此次寄來的包裹。起勁撕開包裝紙,感覺身體血脈的驚喜節奏,仍和第一次收到時一樣雀躍。心頭泛起的暖意,瞬間驅散冬日寒冷。
一切緣起於三年多前的那個六月,女兒女婿返台訂婚後回美,未幾,我們接到準親家寄來的幾樣端午節禮品,包括板橋的白豆沙餅,給吃慣台中食品的我們帶來新鮮樂趣,也馬上回贈美味糕餅。接著中秋屆臨,輪到我們先寄出禮物,很快也收到他們的回禮。
年底,兩位新人回台結婚旋又返回美東,獨留我們和親家延續此一遙相呼應的問候。慢慢地,竟衍生成三大節慶固定互贈禮物的模式,也讓我深深感受到,原來和親家之間可以建立如此簡單溫馨、「一家親」的默契。
特別是在女兒結婚初期,莫名滋生孩子已變成他家人、迷惘失落的心靈空洞,竟可因此填補進嶄新的有機活物,在心底躍動生長。有緣互為兒女親家,藉著禮物交流建立溫雅有愛的連結,讓我的內心滋長出新生的喜悅,將原本的空洞打造成一個心靈花園。
帶著如同耶誕節交換禮物的喜樂情懷,我在電腦前開心記錄彼此送出的項目,避免重複。如同耶誕節交換禮物本意不為排場,是一種自由意願的分享,不僅為孩童帶來樂趣,也可解構成人世界的現實枷鎖;和親家禮尚往來的贈禮過程,彷彿讓我重返早已消隱的快樂童年。
偶爾,親家公會附上以毛筆親手書寫的信,言簡意賅:「辛丑將過,壬寅相迎,想必府上也期待新年新希望。兒媳和孫女平順在美,雖因疫情兩地相隔,但也可藉視訊對話稍解思念之憂。」祈願女婿女兒一家在美一切平安,是我們兩家人的共同心願。
第一次知道親家公喜好書法,是在提親日的午宴,酒過三巡聊及童年往事時。
他說,小學高年級時,每日被父親要求練毛筆字,曾有幾次沒寫好,被罰寫到夜半三更不得就寢。在現今影音平台氾濫的時代,想像五十年前,一個小孩半夜孤燈相陪,氣定神閒,堅持書寫傳統文字,情操著實可貴。親家公的字體行氣起落有法,當年女婿女兒數百張的結婚喜帖,就是他用小楷一一耐心書寫。
婚後一年,在我出發前往美國幫女兒坐月子前,親家公和親家母特地從繁忙的牙醫日常裡,撥冗攜帶禮物來台中與我們聚會。餐後,我們去台中歌劇院走走,四人中唯一茹素的親家母,勾著我的手臂,溫文自然,邊走邊跟我分享她的某些健身律動。
從第一次提親日初見的陌生靦腆,至那日活動後送他們前往高鐵站微笑揮手告別,兩家人一路走來的情誼與因緣福分,讓人備感珍惜。
「一根筷子,無法夾起一粒花生、一塊豆腐。」婚姻也是如此,需要夫妻倆齊心協力相互扶持。雖然親家關係只是陪襯,並非婚姻核心,但兩家人若能和諧互動,對婚姻的營造維繫,定能發揮綠葉襯紅花的理想意態。
我們兩家因在不同城市,幾年親家關係,其實平時聚會聯誼不多,全靠一年三節的交換禮物和適時問候,串起連結。看著彼時四人燦笑的合照,點滴回憶浮上心頭:那時,我們一路來到歌劇院頂樓花園,穿梭在特殊造型建物的綠地中,片片草坪在陽光下煥發著光影綠波。無垠藍天下,綠意延展,讓我想起「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所勾勒的美好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