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宏煇
十八歲生日,我捐出了人生的第一袋血。
那年,還是高二學生的我,經常跟隨社團到教養院服務,那時,我總會和另一位同學推著一對姐妹花到天台晒晒太陽、閒話家常。閒聊中才知道,這對姐妹罹患罕見疾病,身型宛若嬰孩,只能坐在輪椅上行動,而且必須經常輸血才能延續生命。
因為她們,我開啟了捐血旅程。
軍校畢業前,我都是利用假日坐公車到台北車站,再步行到停放在新公園的捐血車,或是走到南海路的捐血室捐血。軍校畢業後,隨著職務的更動,我也陸續在各地留下了捐血的紀錄。
服務於陸軍官校時,我會騎機車到高雄五福路的捐血中心捐血,並且在那裡首次嘗試以分離術捐出血小板。從此之後,我每兩周就會自動到捐血中心報到,捐血成了一種生活習慣。
而在板橋工作時,我則是利用中午休息空檔,請假到板橋捐血室捐血;陪同內人回娘家過年時,也會利用春節捐血人數較少時,在台中捐血中心留下紀錄;另外,我也曾在旅遊時,順道在南投紫南宮捐血,並獲贈兩枚幸運金幣;即使現在退伍了,我還是會在假日時到關渡捐血中心報到。捐血,早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顧這三十年的捐血生涯,從第一次捐血的忐忑不安、到第一千次的泰然自若;從第一次的全血、到第一千次的分離術血小板;從二十分鐘的捐血時間、到兩小時的作業時間……每一次的捐血,都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也是我對那對姐妹花的承諾。
我下定決心,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無法捐血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