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在好與不好之間擺盪,作為身心的主人,我們不一定有完整的主控權,但是我們可以盡量訓練自己把專注力用在適當位置。圖/123RF
文/高愛倫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在好與不好之間擺盪,作為身心的主人,我們不一定有完整的主控權,但是我們可以盡量訓練自己把專注力用在適當位置。
室內瓶瓶罐罐裝著治病藥丸,心靈瓶瓶罐罐裝著蠟筆水彩。當仰服飲藥成為必須時,別忘了醮點水彩揮灑,誰都可以用簡單的彩虹刷新灰暗。
智慧型女友菊芬生過一場嚴重大病,她樂觀開朗地說:如果人過中年還要倚賴勵志書啟發,那真是挫敗人生。難道寒暑數十之後,還始終找不到過好自己的方向?
退休同學玉屏說:每個人際遇不同,發牢騷是必須的舒壓管道,但過了六十五歲,很怕別人對我說負面的事,已沒有傾聽度量,甚至連一切心理勵志書也看不下去。
扶輪社的玲玲沒有很多兄弟姐妹,在每一個階段她都搜尋一個學習、遵循的對象。因為她體會到:不是只有年輕人會茫然!我們仍需要點悟。
我的同學鄰居小玉,認養的孤兒院兒童如今已在義大利上大學,因為入學需要出生證明,領養家庭不得不告訴他身世,也經由這次輾轉,領養的孩子和小玉空中相見,書信語音照片往返。小玉善念本無求回報,現在突有「海外親人」落實善緣,滿心歡喜。
心理勵志論,對思想獨立的性靈,並不是什麼不得了的寶典,他們天生懂得:生活本身就擁有包含人文與科學的植入晶片,對內容有一定的反芻模式;然而,人終究不是精準的機器,經驗和行為未必能合而為一。
不過,他人的勵志,只是用於提醒我們看到死角暗處、讓我們突然茅塞頓開,後續而來的強大心悟與醒悟,其實端賴自己的自勵火候。
自勵,是對自己鼓舞的信心喊話。
自勵,是比勵志還厲害的能力與能量。
孤單可以是蓄意的選擇,孤單也常常是被迫的遭遇。
孤單和寂寞多半是心理狀態而非實際狀況,如果這樣的內在欠缺困擾著自己,也許在人際社交的溫暖之外,還有更多更好的選擇與安排等待你一一去開發。
孤單不屬於失意者的專利,很多錢權財繫身的人也會倉皇無所寄託,如果我們感覺不到溫暖,我們可以放送溫暖。
只要願意為他人加柴點火,熊熊映照的施受雙方都會紅光滿面,口角春風。
好朋友,不一定是一個「人」。
排遣時間、振作精神、找到寄託、自我對話……這些方式無所不在,只要肯投入,就會撞擊忽略掉的繽紛。
沒有花圃空間,也可以有小小盆栽裝飾,浴室茶几上一朵紅一抹綠,真的可以讓日子的顏色豔麗中不失優雅。
沒有藏書,也該有幾本可以翻閱的閒書,用螢光筆畫下喜歡的句子,重複閱讀後,會發現自己和欣賞的境界合而為一了。
一隻貓或一隻狗,可以提升感情的溫度,開始是牠需要你,後來才知道,你需要牠更多;在需要與被需要之間,獨居的人再也不孤單寂寞。
電影是不能放棄的生活項目,只要能吸收到一場戲、一句對白,很可能就改變枯燥的生活認知。
樂器、繪畫、釣魚、舞蹈,到底難不難?好多人都在大齡近老齡時開始學習,然後就有能力展示作品,人的潛力在職場以外的地方,往往是帶來美好意外的大礦脈。
……太多的豐富,已不是好吃好喝好熱鬧,而是自由自在自得意,不要以為這是老之將至的修為,這實在是人生顛覆中不問年齡際遇都要及早培養的心性。
挫折時,任誰都需要外力與他人的鼓勵,但是如果把自勵自誨當作孤島求生,那麼,遇到再大的困難,低頭彎腰過渡期只是蓄養挺立的實力,沒什麼好怕的。
別人教你怎麼做,是助力,自己決定怎麼做才是定力;自勵是心中羅盤,不迷路就不會糊塗。
說話是有聲語言,用於聽;文字是無聲語言,用於看。我以文字紀錄生活語言,希望在分享的過程裡,帶給彼此共同修養的感悟,歡迎讀者來信k29k29star@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