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中報導】身為國內災害防治先鋒的中興大學水保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二十六年來投入堰塞湖、坡地災害防治工法研發,設立全球首創原尺寸土石流及堰塞湖實驗場,創新開發「會呼吸的防砂壩」,盼藉此找到一條兼顧防災與生態的路,研發成果除受國際重視,更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陳樹群談到,一九九六年賀伯颱風造成嚴重的土石流災害,讓他意識到研究不能紙上談兵,於是開始走入鄉野,了解土石流災害成因,同時與水土保持局合作,聯合各地學者,建立全台五百多個土石流社區的疏散避難輔導、防災地圖。
以防範土砂災害為例,興建防砂壩是國內外最普遍的作法,但在上游地質安定後,拆不掉的壩體,反而成為阻礙生態發展的緊箍咒,讓陳樹群開始思考,如何找到防災與生態共存良方,因而開發出可調柵欄式防砂壩,亦稱為會呼吸的防砂壩。
他表示,以往興建防砂壩都是永久性的,蓋了就不會拆,但會呼吸的防砂壩,概念就像積木,在水泥基座上,建造可調式柵欄,透過土砂崩塌情況監控,待上方地質穩定時,可以逐步拆卸,有需要時再裝回去。
這樣的理念也受到亞洲第一大的鋼鐵集團日鐵公司青睞,於二○一一年來台請求技術授權,當時陳樹群無償技轉,日鐵公司為感謝他,還特地在台興建一座依照其構想打造的調整式防砂壩,成為國內首座可拆解防砂壩。而在陳樹群與公部門這些年努力推廣下,目前國內已有超過十五座調整型防砂壩,可為防災助上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