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智
台灣常有專家學者或各種達人的演講,加上近來因為疫情,線上演講大為流行,也吸引不少人參加。常見的演講流程,通常最後有問答時間,提供聽眾與講者互動。
由於筆者喜歡聽演講,也常在聽講後發問,累積不少經驗,發覺「如何在公開場合提問才能獲得高品質的回答」,這是一門學問,卻很少人討論。尤其不少講者受限於時間短暫、臨場反應等因素,無法給聽眾精采的答案,但是我們作為聽眾,仍有幾個訣竅可提升講者答覆的品質,簡單歸納為三點:
第一,聽眾每次發問以不超過三個問題為原則。筆者有一次因為相當喜歡講者的新書,一口氣提出六個問題,便發覺講者回答的效果不佳,因為講者很難記住每個問題,回答時需要聽眾提醒,以及擔心排擠到與其他聽眾互動的時間,無法完整自己解釋的想法,於是只能簡單回答。
如果疑問太多,建議先自行選出最重要的三個問題。若問題超過三個,而且自認為無法刪減,可在第一輪先問三個問題,等到其他聽眾發問後再進行第二輪提問,這也是對其他聽眾的尊重。
第二,先簡述問題,再說明產生這個問題的脈絡。有一次聽某位退休銀行家的講座,筆者發問能否給年輕人一些職場上的建議,講者表示,因為不清楚我的學經歷,很難給予具體建議,只能鼓勵我學好英文。
這給我一個啟發:因為講者通常不認識聽眾,如果能簡單介紹自己的背景,例如學科背景或職業,並在發問後,補充說明這個問題的產生脈絡,都有助於講者更加精準地答覆。
這還有一個好處,聽眾花點時間解釋自己的疑惑(但不要太過冗長),讓講者有一些思考的緩衝時間,也能提升答覆的品質。
第三,不要提出太冷僻或太專業的疑問,如果有艱深冷門的問題不吐不快,建議在會後私下請教講者。這個現象容易發生在專業性較高的講座上,有些與講者同行的聽眾可能提出這種問題。不適宜這樣做的原因是,這種問題往往讓講者一時之間難以回答,甚至要回去查證才能有正確答案。
另一個原因是,在公開場合的發問不是一對一的互動,也要考慮其他聽眾的理解度。換言之,公開場合的問答交流應該具有公共性,最好讓其他聽眾也有新啟發而受益。
譬如筆者聽過一個中研院學者的通俗演講,他能從聽眾的問題,現場發展為一個小專題,以不同的角度切入解釋,甚至補充提問者原本沒想到的觀點,令人大感佩服。
最後還有一個補充,在演講的問答時間,聽眾一開始通常不好意思發問,需要主持人不斷引導,但是第一個聽眾提問後,有時候其他聽眾接二連三發問,反而使得演講超時。所以為了把握時間,鼓勵大家如果有疑問,當第一個舉手發問的聽眾,這也會受到主辦單位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