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缺氧基因者 發生頭頸癌轉移機會是常人九倍 可成為標靶治療候選標的基因
【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癌症轉移是導致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癌症轉移的機制如何是個謎,但陽明大學與台北榮總合作,近日找到了癌細胞轉移的機制,可以判斷那些人會發生轉移,提早進行積極治療,也可成為未來標靶治療的候選標的基因。
過去醫界就已經發現,癌細胞缺氧導致癌細胞轉移,但缺氧與癌細胞轉移的機制尚不明白,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吳國瑞與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楊慕華等合作,利用頭頸癌切片細胞進行研究,領先國外而有了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已經發表於「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
吳國瑞說,頭頸癌包括口腔癌、咽喉癌等,是國人男性癌症第四大死因,其特徵為腫瘤在局部快速生長,生長過快的腫瘤常因血流供應不足,導致癌細胞缺氧。
研究團隊首先進行細胞株分子生物實驗,探討缺氧引發轉移機轉,認為缺氧狀況下,帶動缺氧基因HIF-1α,再帶動轉移基因TWIST和Snail活化,會造成轉移;再利用小鼠,植入一百萬顆癌細胞,證實缺氧基因可促進轉移;並蒐集一百七十四位頭頸癌病患標本,進行臨床研究。
在病患標本觀察二十到四十個月中,可以明顯看到,第一組七十二位患者HIF-1α、TWIST和Snail皆無活化,九成患者沒有發生轉移;但第五組三十二個患者的三個基因皆活化,其轉移的機率高達九成。
楊慕華說,腫瘤缺氧直接誘發TWIST轉移基因是引發轉移的重要機轉,理論上臨床上可以馬上運用。他說,目前頭頸癌一、二期的患者,轉移的比率約三成,第三期約五成,第四期約七成,一旦發生轉移,存活率大為降低;而基因染色相當簡單,若能針對所有患者進行基因染色,發現HIF-1α、TWIST和Snail三基因皆活化者,便可預測患者腫瘤高機率發生轉移,提早積極進行放療或全身化療。但基於醫學倫理,計畫再蒐集一百五十位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才實際落實在臨床上。
吳國瑞也提到,目前頭頸癌尚無標靶治療標的,這次研究發現的機轉,也可讓這些基因成為發展標靶治療的候選標的基因;此外,這個研究發現也可運用於肺癌、乳癌等高轉移比率的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