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軼傳》謀臣晁錯 慘遭腰斬

陳菽蓁 |2008.03.06
5797觀看次
字級

 「盎素不好晁錯,晁錯所居坐,盎去;盎坐,錯亦去:兩人未嘗同堂語。及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晁錯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吳王財物,抵罪,詔赦以為庶人。」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晁錯生於漢高祖七年〈西元前二○○年》穎川人(今河南禹縣)和賈誼是同一年出生,文帝時兩人皆以切中時弊和主張改革聞名,同為當時傑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賈誼早逝未能受到主靜的文帝重用;而晁錯則到景帝時得以一展抱負,雖然因袁盎等人的恩怨而遭腰斬於東市,然而一生忠於政治良知,雖然性格頗多爭議,但是無辜犧牲後,終使得景帝一鼓作氣大舉興兵,掃平叛亂的吳楚七國,長久以來的諸侯問題方得以解決。

綜觀晁錯一生,可謂不善謀身而善謀國的政治家矣!

漢景帝在太子時期就十分賞識晁錯的才能,即位後升晁錯為京師的行政長官--內使,時常和晁錯談論政事,並令他手修改訂法令,宰相申屠嘉雖然忌恨晁錯卻也無計可施,申屠嘉死後,晁錯更加獲得景帝重用,此時的他位列三公,權勢顯赫。

景帝二年(西元前一五五年),晁錯提出的〈削藩策〉受到景帝的肯定。晁錯認為高祖劉邦時期論功行賞,大封同姓王,齊、楚、吳三個王的封地就占去天下大半,因此為漢王朝長治久安之計主張削藩。

可想而知,此論一出,必定引起朝廷極大的震撼,景帝採晁錯計,決定削減諸王封地,果然遭來諸侯們的強烈反彈。

晁錯強勢削藩,將自己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家鄉老父知情後,急急從穎川趕到長安勸阻:「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

晁錯固然知道自己的削藩行動疏離皇室骨肉,難免引起公憤招來禍端,然而他認為:「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

晁父知道無法左右晁錯的決心,因為「吾不忍見禍及吾身」,最後感嘆的對晁錯說:「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晁錯父親回家就服毒自殺了。

十幾天後,吳王劉濞為首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起兵叛亂,各地諸侯皆相響應,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景帝大軍部署,拜竇嬰為大將軍,竇嬰請景帝召見袁盎,當時晁錯亦在場,袁盎請景帝遣走左右與晁錯,趁機向景帝進言:「如今之計唯有斬晁錯,赦免吳楚諸國,恢復原來封地,七國才會罷兵了」。

景帝畏於吳楚兵勢強大,誤信袁盎之言,封袁盎為太常,秘密出使吳國,後由丞相等人聯名上奏:「晁錯無臣子之禮,大逆無道,應腰斬,並誅全家」,景帝為求一時苟安,批准奏章,派中尉到晁錯府上傳旨入宮上朝議事。

晁錯不疑有他,身著朝服跟著中尉上車進宮。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忽取詔書宣讀,晁錯遂慘遭腰斬於長安東市,死時猶著朝服準備上朝呢!

景帝萬萬沒想到這只是吳王叛亂的藉口,可憐了忠心耿耿的晁錯,慘遭殺害且累及全家後,吳楚等國並未退兵。景帝後悔為時已晚,乃下詔戰士,一舉起兵掃平叛亂,三個月後,吳楚七國平定。景帝復定新令:諸侯不得治理封國,達成晁錯當初「興除利害、尊主安民」的主張,對當時的漢景帝王朝起了莫大的作用,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