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拉赫馬尼諾夫生於一八七三年俄羅斯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四歲童年就已經開始接觸鋼琴,由母親親自指導。九歲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三年後轉入莫斯科音樂學院進修。在學院期間,他專修鋼琴與作曲;並且以一部獨幕歌劇《阿列克》獲得大金質獎項而順利畢業。
自一八九三年開始,拉赫馬尼諾夫活躍於創作、演奏及指揮活動。他的音樂風格偏向晚期浪漫主義,同時帶有濃厚的俄國風味。作品中主旋律優美流暢,和聲部分卻隱隱約約顯出一絲憂鬱,形成獨特的融合色彩。他擅長於處理聲勢宏大並且具有濃郁厚實感的音樂。主要作品包括四部《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還有根據布克林的畫作創作的交響詩《死亡島》、四部《交響曲》、聲樂作品七十餘首包括大合唱《春》,以及根據艾倫.珀的詩所寫的交響合唱《鍾》等等;其中《第三鋼琴協奏曲》被譽為世界上最難演奏的鋼琴曲之一。他一直和柴科夫斯基有密切的聯繫,兩人對音樂的熱忱成為持續友誼的橋梁。
對於音樂創作,拉赫馬尼諾夫曾經說過:「我想透過音樂讓我的思想有表達的機會。作曲就像是呼吸和吃飯一樣,早已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我的音樂直接地訴說了我內心的感受,它包含了愛戀、痛苦、美麗和悲傷。」
一九一七年,拉赫馬尼諾夫以鋼琴家的身分前往瑞士演奏。之後在赴芬蘭旅行演奏時受聘往美國,沒想到,自此永遠地離開故土,長久定居美國直至一九四三年辭世。
晚期音樂創作減少,主要從事演奏活動。這段時期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作品是完成於一九二一年的《第四鋼琴協奏曲》。他一度感歎道:「我從未確定自己的真正職業,到底是作曲家、鋼琴家,還是指揮家,經常被這一疑惑困擾。也許是因為涉足太多領域,導致我沒能充分地利用我的人生。」而事實上在這三個領域之中,他分別都有很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