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人,觀此無自性的「空」,容易沉迷空境及執著於有的現象,故菩薩生起大悲心,應用假合的因緣,來廣度眾生。菩薩視世間一切是假有的,所以不執著於世間相;雖不著於世間相,又能利用世間因緣,來廣作佛事。此即是「菩薩的因果法則」。
若觀此思議法,能度、所度,都是中道實相,畢竟清淨;沒有所謂的善惡、有無、誰度誰不度,一切法皆是如此,此即是「佛的因果法則」。
所謂「思議境」,是說明四聖六凡的十法界,不管其層次的深淺,皆從心所生;雖然是大乘無量四諦所攝的範疇,還是屬於可以思惟的境相,不是圓頓止觀要說的內容。
以下說明「不可思議境」。如《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T9-465下)。種種的五陰,即是前面所說的十法界的各種五陰。現在,從空、假、中三諦的立場,分別說明「十法界」。
說明「不可思議境」,可從性具三千的角度來細說,故首先論「十法界」義。而「法界」的意義,可從空、假、中三諦立場作闡釋。
所謂十法界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惡鬼、畜生、地獄。從真諦的角度而言:所謂「法界」,十個數目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起來,稱為「十法界」。從假諦而言:此十法界,各各法界,都有其因果的關係,互不違背。中道諦而言:此十法界,每一法界的體性,都是法界(無自性故)。
從一念三千的思想來說,十法界中,各個法界皆含三種世間,這三種世間,只是十法界、五陰身(假名為眾生)所依的國土。三種世間為: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首先解釋五陰世間。五陰世間,共有十種:
十法界的陰入、界入,各有不同: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道的眾生,是有漏的惡陰界入;阿修羅、人、天的三善道眾生,是有漏的善陰界入;聲聞、緣覺的二乘人,是無漏的陰界入;菩薩亦有漏亦無漏的陰界入,佛是非有漏非無漏的陰界入。
為何佛是「非有漏非無漏的陰界入」?
《大智度論》說:「因為涅槃是無上的五陰」(大正25冊72中)。
《涅槃經》說:「因滅世間生滅變化的無常色,獲得常住不滅的法界常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大正12冊838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