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山飯店公司化經媒體披露後,交通部長蔡堆雖澄清將留待「五二○」後再說,但過程和善後模式皆與「鐽震案」如出一轍,筆者不懂,看守內閣已「來日無多」,任何重大舉措即便立意良善,仍不免引人聯想,為何不韜光養晦,留些令譽在民間呢?
依政治學ABC,「看守內閣」理該一動不如一靜,以能和平且寧靜的轉移政權,但台灣的看守內閣似乎決定「走自己的路」,從先前「鐽震案」、「華揚史威靈航太案」,到如今的「圓山公司化案」,或許行政部門當初「起心動念」的著眼點,只是想單純的引入民間企業經營的活力與效率,或想在「政績」上扳回一城,但早不做,造成切入時間點不對,徒惹滿身腥。
所以,就算行政部門出發點良善,但以眼前時機敏感、作業匆促及朝野互信不足等,不宜由「看守內閣」帶頭衝刺,該做的是意見提供者,做或不做悉聽新政府決定,絕非政策執行者,但無奈,「不該做」的全做,「不該想」的也全想了,更嚴重的是,當內幕被層層撥開,還有國庫通黨庫,甚至通私庫的疑慮,令人不堪聞問。
媒體報導去年國民實質所得較前年減少時,香港繼新加坡後「還富於民」,同是「四小龍」成員,人民際遇竟是天差地遠,政府目前債台高築,不敢奢求比照辦理,但至少要避免「A錢掏空」等聯想,留個令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