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全書》專業版總編輯曾志朗指出,2006年在美國洛杉磯蓋提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所召開的「數位文化遺產的建構」研討會中,台灣的數位典藏研究計畫,被列為數位文化世界的重要成就,數位典藏平台更被讚美為東亞文明的入口網站。可見台灣的土地在物理的角度上,雖然很小,但其所孕育的文化內涵卻在人類文明的向度上,代表著龐大精深的創新能量。
《台灣大百科全書》以台灣知識研究的成果為主,並非一般知識的百科全書,所以各學科領域的內容,是以台灣的特色、歷史發展為其主要脈絡來呈現,在台灣的歷史及土地上,所發生的一切人、事、地、物等,足以提供國人及國際認識台灣特色的綜合性百科全書。
大百科全書網路總顧問、北藝大教授江韶瑩表示,《台灣大百科全書》只要是中華民國國民,鍵入身分證號成為會員,都可參與編寫;不過,撰寫內容仍需經編輯審查小組審核才予確認,部分科學知識可能邀請外國專家學者撰寫則不在此限。
《台灣大百科全書》目前編列二十二項知識類別,包括工藝、歷史、工業、植物、動物、經濟、外交、民俗、古蹟等等,預計收錄三至四萬條詞條,每詞條約300~500字,總字數粗估2400萬字,可成書約二十卷。《台灣大百科全書》預計2008年全部完成出版,目前「測試版」網頁已開放查詢或撰寫詞條,有歷史類4646條、工藝類10條、文學類386條,許多詞條均連結到文建會去年補助出版的《台灣歷史辭典》,可上網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