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物價飛漲,巷口賣麵的張媽媽卻怕客人流失,不敢調高售價,苦吞成本;她的小孩今年升大學,在收到學測成績後,還要收攤陪孩子巡迴全島甄選,及買面試穿的西裝,生活苦不堪言。
台灣像張媽媽這樣的人比比皆是,經濟和教育問題如洪水,淹沒許多弱勢家庭,渴望新總統來治水。由於我關心弱勢家庭,仔細聆聽候選人在辯論會的經濟與教育理念,並上網找資料,卻發現他們分採圍堵與疏洪的策略。
有位候選人對經濟與教育問題,分別提出「減稅」與「廢除大考」政策。遭遇水患的人,樂於看見河旁多了堤坊,受通貨膨脹之苦的人,喜歡減稅後口袋多了錢,在升學壓力下的學生希望少考試。
但水繼續高漲,堤防愈蓋愈高,終會氾濫成災。當人民口袋的錢花光後,政府繼續減稅,最後財政崩潰;廢除大考後,學生的小考、月考、當義工、參加競賽等都列入甄試成績,壓力氾濫到每天生活中。
經濟水患不能圍堵,而要疏導。台灣的經濟衰退,源於政府只會發紅包,不創造機會讓人民展現活力;古時大禹治水,遇水就怕的人民問大禹為何還要開鑿運河?今日台灣通貨膨脹,人民也要問怎不再投資台灣?大禹開河是為疏通洪水,投資台灣則為疏通人民活力,以東部鐵路升級為例,能帶動土木、機電等中小企業,完工後方便觀光客遊東台灣,扶植在地的旅館餐飲業,當人民不再花減稅的錢,而是靠打拚在創造財富時,經濟水患才會從源頭紓解。
治教育水患,也不能靠廢除大考,而是要疏通升學之路。企業界廣需秘書、業務等基層人力,教育界卻生產過剩的大學人才,所以提出高職免學費的政策,是闢一條運河,將部分弱勢家庭的小孩,引流學一技之長,不至於拖累家庭,有立足之地後,再接回升學體系的大河。
家境寬裕的學生則直流到高中、大學,把五年五百億元的經費常態化,不亂貼卓越大學的標籤,並拉近國立與私立大學的教師素質,高中生不抱著必入國立大學的心態,喜歡好山好水的去念東華,嚮往佛教文化的去念南華,升學壓力從源頭紓解,中小學生便可快樂的生活。
台灣經濟與教育洪水氾濫,期待新治水者別再圍堵,以疏導除掉人民的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