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日前接到友人傳來簡訊,火星文、表情符號充斥,冗字贅詞成串,名詞動詞分不清楚,無知的中文用法,令人哭笑不得。
新時代e化,特異的表達方式,如利用注音、符號構成網路語言,透過MSN、FB、LINE、即時通等系統,迅速蔓延傳開,成為另類的新語言。如「港覺」(感覺)、衝一發(拚了)、超正der(超正的)、薛薛(謝謝)「BJ4」(不解釋)等。
新人類的用詞,個人不以為意,依照歷史的演變,時間更迭會自然淘汰,尤其當代產物,語言的壽命平均都不長。如:很酷、很炫、屁孩、粉累等,很快會被新名詞代替,故有學者認為,語言如活水,網路新詞不必禁絕,因為會隨著潮流消退。
擔憂的是,漢字優美的句型和義理,會被網路用語所淹沒,變成似是而非。有老師將「人生」和「人蔘」共用,認為可刺激學生重新思考詞語的意義:大考中心認為「偶有錯字」不扣分,只要了解文意即可。殊不知,「生」和「蔘」兩字,讀音和意思天差地別,根本無法兼顧,硬扯在一起,難道不怕錯亂混淆?
中文的語法演進,有其脈絡可循,那是時代驅動下的產物,有助於了解當時的環境;文字衍生的特殊文化,蘊含著各民族的根底,更是網路次文化所無法取代的,我們該想辦法保存,而不是隨波逐流,任其沒落。
學生愛用網路流行語,書面報告照常使用,老師不能理解,還要上網惡補,華族文化流失的現象,令人憂心忡忡。老師的職責是糾正學生中文的用法,而不是為了打成一片,將就他們的語言,這樣不是真正的關心,而是縱容放任。
個人認為,以PTT聊天,用網路語言倒無所謂,作文、寫報告就不適宜,一旦習慣了要改都很困難,莫怪有些大學生無法分辨「的」和「得」的用法,連五百字通順的自傳都寫不出來。
作家張曉風引用客家諺語「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說明文化的重要性,和對語言的堅持。俗話說「要毀掉一個國家,就毀了它的文化」,文化是國家之母,文化不存,這個國家等於完了。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來台演講,提到教育才是台灣趕上歐美的唯一方式,此話令人感嘆,看到學生中文程度低落,應心生警惕,別讓中華文化產生斷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