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假日到超級市場,為家人採購一周的生活必需品,正在東挑西選時,聽到傳來陣陣吵鬧聲,本不以為意,但沒多久卻變成咆哮聲,好奇心讓我一探究竟。
看到顧客正對收銀員大聲叫罵,客人說:「不行啦!我買的這包麵發霉了,我要廠商至少賠十包給我。」收銀員回應:「沒辦法,只能換一包新的商品,這是公司規定的。」兩人僵持不下,最後由店長圓場,才結束爭吵。
這讓我想到過年前,老媽買了兩包乳酪給孫子吃,姊姊的那包早吃下肚,但弟弟過了兩周才吃,卻發現整包出現一大團綠色霉菌,立刻大叫要我看,仔細察看後確定是發霉了,但距保存到期日尚有三個月,照理不該發霉的,兒子問我要如何處理,我說先問阿媽在那家商店買的,由於未拆開應可更換。
但老媽是向巿場的臨時攤買的,我撥電話給廠商告訴原委,請他們加強品管,避免再發生類似情況,廠商答覆會馬上快遞送達新品,並感謝我的提醒。
這類似的兩個案件卻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我認為廠商、店家的處理態度雖重要,但消費者的心態更重要。從超商的案例來看,很明顯地消費者的要求有些定過分,雖然廠商、店家有錯,但心態不正導致協商破裂;而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了解到如果遇到消費糾紛,應用何種態度爭取自身權益,進而圓滿合理解決。
今日消費糾紛時有耳聞,甚至有時擺不平就上了媒體版面,建議消費者在處理類似糾紛時,除了運用智慧,態度是首要,而廠商更要誠信以對,若能如此才會雙贏。
美玉(台北市/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