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境互發的問題中,尚有一個疑問:
問:一念具十法界,是念頭上具足呢?還是任運中具足?
答:「一念具十法界」,並非起心動念時,才具足十法界;而是心念十法界,亦可說任運心念,就具足十法界。同樣的道理,一花一世界,一微塵一宇宙。宇宙之大,在空間只是微塵之累積;時間之長,只是一個心念的延續。
以下分別說明十境,每一境配以十乘觀法來觀修。首先介紹「觀陰入界境」:
在「陰入界境」中,首先,觀五陰之識陰(即一念心)為不可思議境,進而配合餘九法而修之。於修十乘觀法時,可「坐中修」或「歷緣對境修」。現在先就「端坐觀陰入界境」而論。「陰入界境」主要是見、思兩惑,都是唯心起用而生萬法,因此以發菩提心對治,以他力、自力來安心;然後才能破除錯誤因果見,就能遍破一切法。
第一、觀陰入界境者:即是指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也。
「陰」者:陰能覆蓋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陰是積聚的意思;因煩惱積聚,故生死輪轉,此就果得名。「入」者:涉入,也稱「輸門」(輸入的門戶)。「界」名「界別」,亦名「性分」(因性質而分別)。
今《阿毘曇毘婆沙論》說明陰(蘊)、入(處)、界三科的開合。在五陰的身、心二法中,若迷於心者,開心為四陰,色為一陰(五陰)也。若迷於色者,開色為十入,有一入是少分的;心為一個意入,加上少分的法(共十二入)。若色、心俱迷者,就開為十八界也。
已說明「觀陰入境」的開合關係,今論「陰」的種類,有九種:
一、果報五陰:吾人一期果報的身心,名為「果報五陰」;如吾人今生的高矮胖瘦身心即是。二、無記五陰:念頭上沒有好壞等的分別,是名「無記五陰」。三、污穢五陰:生起愛、見兩種煩惱的五陰,名「污穢五陰」。四、善惡五陰:於身口二業,造作善惡業,名「善惡五陰」(含善的五陰與惡的五陰)。五、工巧五陰:能變化示現救度眾生之五陰,名「工巧五陰」(包含工巧五陰與變化五陰)。六、方便五陰:指修習總相念處、別相念處及煖、頂、忍、世第一法等五陰身,名「方便五陰」。七、無漏五陰:證入四果羅漢的五陰身,名「無漏五陰」。如是種種的五陰身,皆由吾人的心念所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