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中樞神經系統髓鞘病變 症狀不易判斷 為罕見疾病 目前治療以β干擾素為主
【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三十歲的張小姐,大學四年級時就出現走路不穩、半身麻痺等症狀,每一年反覆發病,但是九年後才被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而獲得相關治療。
亞澳多發性硬化症協會理事蔡清標指出,台灣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目前被診斷出者有七百六十九位,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三,為罕見疾病。多發性硬化症,屬中樞神經系統髓鞘病變硬化,導致神經傳導變慢,因此身體動作及感覺思考,變得遲鈍甚至消失;硬塊可能出現在不同的神經區塊,因此稱為多發性硬化,與關節硬化沒有關係。
蔡清標說,多發性硬化症九成以上患者都是女性,症狀視其所影響的神經組織而定,包括半身不遂或口齒不清、憂鬱、肢體無力、癱瘓,甚至死亡,症狀多元,因此不易判斷;值得提醒的是症狀會在一到二周後消失,之後再重複出現。
不過有些人兩次症狀完全不同,間隔時間又超過三年以上,如此就更難判斷了。
像張小姐第一次是失去平衡感、走路不穩,第二次發病已是一年後,且症狀是半邊麻痺,此後每一年發病一次。去年五月眼壓標高,半個月內視力從一點零降到零點二左右,也出現神經病變,去年六月才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距離第一次發病已經隔了九年。
蔡清標指出,多發性硬化症治療,目前以β干擾素(Interferon beta)為主,雖然多發性硬化症已列入健保給付,但僅限於發作二次以上的確認病患。目前也有研究發現,若單一症狀發生時,就接受相關治療,可以減少約四成患者,發展為反覆發作型多發性硬化症。
蔡清標提醒,若有疑似症狀別輕忽,例如當洗完熱水澡二十四小時後,有四肢無力、視力模糊狀況持續發生,應該尋求神經內科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