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滌姬
福建侯官縣人鄭大樞,乾隆初年來台。見台灣風物異於中土,作〈風物吟〉十二首。前三首描寫台灣春季節慶的習俗。第一首寫迎新年:
迎年紅紫鬥春風,四季花開浥露叢。
未字女兒休折採,王昌只在此牆東。
台灣天氣得天獨厚。雍正年間來台的吳廷華,在〈社寮雜詩〉中提到台灣「一年無日不開花」。〈風物吟〉前二句則強調:在中土分屬不同時節的梅、桃、蓮、菊,來到台灣,都能在正月裡開放,呈現「四季花開浥露叢」的美景。詩末句的「王昌」,代指「意中人」。末二句含藏當時一個特別的習俗。
《赤崁筆談‧卷二》:「上元節,未字之女偷折人家花枝竹葉,為人詬詈,謂異日必得佳婿。」這與台灣俗諺「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異曲同工。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寫道:「所偷拔的菜不拿回家,必須放置原處。」再從《赤崁筆談》「為人詬詈」的記載看來,不只不能拿回家,還必須被人痛罵一番,才可能心想事成呢!
鄭大樞見到這種「恨嫁」的習俗,幽默地寫道:「未字女兒休折採,王昌只在此牆東。」未訂親的少女們,不用費心費力在元宵夜偷偷折採,佳婿就在不遠處等待姻緣的到來呢!
第二首寫熱鬧的元宵節:
花鼓俳優鬧上元,管弦嘈雜並銷魂。
燈如飛蓋歌如沸,半面佳人恰倚門。
台灣元宵燈節熱鬧滾滾。《雲林縣采訪冊》:「十五日作上元節,是夜為元宵。廟宇燈燭輝煌,往來焚香不絕;街衢放炮競勝,多至數十金;童子舉紙燈結伴遊行,照耀如晝。」
〈風物吟〉著重描寫流動的燈會。由簫鼓前導,大型紙燈籠像「飛蓋」般移動,還有俳優演出歌舞、特技讓大家欣賞。叫好聲、樂器聲、歌唱聲、喧囂聲,搭配滿城的燈光燭火,燒得整個元宵夜璀璨而沸騰。
〈風物吟〉第三首:
宜雨宜晴三月三,糖漿草粿列先龕。
鳳頭龍尾衣衫擺,踏遍郊坰酒已酣。
暮春三月三日,又稱「重三」或「三月節」,正式名稱為「上巳節」。
台灣在農曆三月三日,有祭祖掃墓及郊外踏青的的習俗。《雲林縣采訪冊》:「三月三日及清明節,家食薄餅,備牲醴品饈祀先,並祭墓。祭時,附近有人,各以所祭糕粿贈之;或僅以紙錢掛墓,曰掛紙。」現今客家鄉親還用「掛紙」來代稱掃墓。
本詩前二句寫祭祖掃墓的情形。重三的天氣,若是雨天則沾衣欲溼,晴天則陽光和煦,舒爽宜人,所以說是「宜雨宜晴」。鄭大樞見到當時祭祖的供品有糖漿和草粿。草粿是用鼠麴草合米粉做成的。
後兩句寫掃墓結束後,百姓帶著酒漿,相約結伴到野外踏青飲宴,在相互勸酒之下,出現了襪不繫帶,脫落足面的「鳳點頭」;以及衣服不扣,褲出衫外的「龍擺尾」。「鳳頭龍尾衣衫擺」一句,將「家家扶得醉人歸」的情景,描繪得鮮明而生動。
鄭大樞〈風物吟〉所記的習俗,有些已隨時代改變。如「偷折人家花枝竹葉」,現今是違法行為,非但不能「得佳婿」,還要吃上官司;如今重三出遊踏青,不再攜帶酒漿,而是帶著手機,四處拍照、打卡。元宵燈會,也曾因疫情而黯淡。幸喜「紅紫鬥春風」的佳景猶在,色彩繽紛的妍麗花朵在風中熱情舞蹈,共譜春日的歡慶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