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研究 2成學校每年變動三分之一 英語、資訊教師最缺 有家庭沒書桌椅
【本報台北訊】九年一貫教改後,城鄉學校落差問題嚴重惡化。一所偏遠國中只招收到五名國一新生,竟有三名不認識字;偏鄉仍有國中生家裡沒有書桌椅。國科會研究指出,偏遠地區學校因文化刺激少、數位落差大、教師流動率高等不利因素,難以落實「帶好每個學生」的教改訴求。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甄曉蘭、王麗雲花兩年時間完成大規模的「偏遠國中課程實踐生態與教育機會現況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偏鄉學生競爭力弱,國小開始學習成效差,進入國中,不論學校再怎麼努力,即便是全部老師投入輔導,反映在基測上的成績仍不理想。
甄曉蘭表示,老師流動率高,有兩成學校每年有三分之一老師變動,盡管有很多流浪教師,但偏遠學校開出代課缺,還是請不到老師。
專科老師更嚴重不足,特別是英語和資訊教師,教師通過英語專長檢定的只有百分之一點七,通過資訊檢定只有百分之十六點三八。
她無奈指出,授課老師來來去去,對學生學習不利。一位校長感嘆說,「常在開學後,師資還不足;代課老師中途離開去考試,法規也沒約束,一個學期還沒結束,老師就走了。」
老師留不住,學生當然學不好。偏遠國中弱勢學生比率高,原住民、單親、隔代教養、低收入戶比率比一般國中高出二至五倍。一位校長說,教材內容對五分之四學生來說都「偏難」,每年都有四、五個學生家裡沒書桌椅,孩子回家不讀書是普遍現象。
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認為,當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政策內容與作法,並未真正顧及「教育過程機會均等」的原則與追求「社會正義」的精神。
這項研究透過問卷調查,了解全國二百二十五所偏遠國中的教育現況,並邀請北、中、南、東地區共十位年輕教育學者,進行大規模實地調查研究,共計一百三十所偏遠國中校長或教務主任參與分區座談,共走訪三十七所偏遠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