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亭畚整體外觀成下窄上寬,狀似碗狀,有防蟲鼠、耐熱、防溼三大優點。
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孩童期住在眷村,以為那就是整個世界;直到有一天,坐在父親的腳踏車上三、四個小時,到了一個農家,那個竹籬笆的天地才被打開。農家的位置,到底在哪?也許是北港,也許是民雄,只知道是父親來台在嘉義定居後,一位當了警察的大陸鄉親孟伯伯,娶了當地地主的女兒,落戶在那裡。
那天,孟伯伯不在,孟媽媽匆匆的從田裡回來,渾身上下都包裹在衣物中,連小腿也裹著布製綁腿,摘下斗笠,露出端莊美麗的五官,一位美人就在雞鴨群中奔來跑去。
孟媽媽最常去的地方,就是一座下窄腹大圓筒狀的奇異小屋,一會拿米、一會取菜,功能類似現代的電冰箱,讓人印象深刻。過了些年,孟伯伯出事入獄,離住家不遠,卻無法再見一面;孟媽媽呢?就像斷線的風箏,消失在我不知名的鄉村裡,但忘不了的是孟媽媽美麗身影,還有那進出頻繁的小屋。
長大了,才知道當年農家都有這種造形特殊的小屋,未出嫁的姑娘,要知道未來的夫家是否富裕,看看有沒有或是有多少座小屋,就知道答案了。它是農家住宅的一部分,是農民耕作生產五穀的倉儲。名稱眾多,「古亭畚」是最常見的一種,也有寫作為「鼓亭畚」、「古廩畚」、「車輪畚」。
有趣的是,人們通常只用一個「畚」來稱呼。畚,是昔時農村對牛、豬等排泄物的總稱,講究的農家還設有畚間室,是專門儲存發酵作為肥料的房間。稱畚的原因,應是大量使用牛糞與泥土作為建材的關係,就如同稱車輪畚,是採用牛車廢棄的木輪來製作的道理一樣。其中古廩畚最具古意,光看名字,就知道是儲存食物的地方。當今耆老還提到過去有人在穀倉上寫個廩字,卻少了下方的禾,說是遠古時的象形文;事實上,那個禾就在倉內,是中國字的神妙與趣味所在。
古亭畚整體外觀成下窄上寬,狀似碗狀,鼠輩極難攀爬,且雨水能迅速垂流到地面;又底部以車輪或磚石墊高,以最小面積與地面接觸,減少淹水和潮氣侵入;另在立面中腹處設計了取物小門,俗稱笨仔嘴(笨應是畚),有防蟲鼠、耐熱、防溼三大優點。其所有建材,舉凡竹子、牛糞、泥土、稻草或磚石、車輪,都是就地取材或廢物利用,是跨時代的綠建築,充分顯露前人的經驗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