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道德教育 但不是要教條、時數及分數 是要人人身體力行 從生活中學習落實
昨天報紙有兩則新聞,一是小學生拾獲現金苦等失主兩天,另一則是國中生偷竊手機而後交還,並寫道歉信,這顯示台灣的道德尚未完全淪喪。
另有一則新聞是,日本擬將「道德」擴充為學科,並要設專責的「道德」教師,不同教育部認為「道德」重在實踐,考試沒有用,強調將品德教育融入各學習領域,但教育人士不以為然,有人還認為,中小學教育都偏向「知識」教學,「融入」只是「幌子」。
看看日本,想想台灣,先前有企業界人士自掏腰包創辦「道德月刊」,想要提振國內道德風氣,而這個發想也是從日本導入,如今教育部電子報刊登日本配置「道德教師」,是否有意攻他山之石,尚未可知,不過,在因應教師與家長對「道德教育」的期盼,這三則新聞所顯示的現象頗值得深思。
輿論認為目前道德淪喪是「風俗厚薄,繫於一二人心之所向」,因此,有必要恢復過去國小的「生活與倫理」課程,國中的「公民與道德」課程要有一定的教學時數,貫徹有系統的教材,才能從「學習中成長」,透過耳提面命的方式重振道德。
但弔詭的是,現今檯面上的「風俗厚薄,繫於一二人心之所向」政治人物,當初都上過「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為何如今的言行卻令人不齒?遑論少數修過「倫理學分」的專業人士,更是利用專業而枉顧專業倫理。
這些負面教材未必能讓大家警惕,反而墮入「如果沒有老師在課堂上講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就會落入不成公民、喪失道德、缺乏倫理的生活,因此必要思考,基本生活習慣、做人道理甚至團體規範,是否需要用講課式的教育、考試的形式作為實踐的檢驗,是否考試分數高,就意味著道德滿分?
我認為,台灣有許多負面的公眾人物,已印證教條化的道德教育,事實上是失敗的,雖然這意味台灣是需要「道德教育」,不過,需要的並不是道德課程與教學時數,而是需要每個人把「風俗厚薄,繫於一二人心之所向」的道德責任攬在自己身上,中小學生「拾金不昧」與「知恥近乎勇」的行為,顯示真正的道德是從生活中學習、落實,否則,道德只是課堂上的教材與分數,離開了教室就拋諸腦後,那麼,再多的道德教育時數,也不能能讓社會向上提升。
劉晨(中縣太平/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