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去年十二月起大舉收購和耕鋤甘藍和包心白菜,行動最近結束,據統計總量多達四萬七千公噸,是歷來的幾十倍,補貼款也創一億六千萬元的歷史紀錄。
巧的是,農委會每次逢天候因素進行各種緊急應變「措施」後,菜價就迅速回升,甚至飆漲。
為什麼會這樣?若批評農民過於短視,每逢蔬果價格飆漲就搶種,雖是原因,但農政單位為何不按既有的機制調節產銷?而且即便有調節,也往往流於被動,甚至是照本宣科,比市場還要慢N拍,顯示農政官員長期麻木不仁。
預防重於治療是老生常談,農民若缺乏觀念,農委會也應該輔導,避免農民因為短視近利而受傷慘重,更避免白花花的稅金被當成垃圾處理,最起碼也應要輔導農民將過剩蔬菜加工,或打開外銷管道。
可是,農政單位只知收購而耕鋤,使每年啟動九五機制,無疑是將公帑化為農田的堆肥,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
收購與補貼並不是照顧農民的唯一方式,但政府每逢選舉,就以「照顧弱勢農民」為藉口大張旗鼓,卻不調整長期的「菜土菜金」惡性循環,希望下一任新政府,能制定有效輔導與規畫農民耕種,及去化農產品的具體方針,否則,不只是農民苦,全國人民也將跟著菜價波動而受苦。
頭家(嘉義市/食品業)